美文网首页
太阳照在串场河畔 上/三

太阳照在串场河畔 上/三

作者: 室静兰香a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17:38 被阅读77次
    太阳照在串场河畔 上/三

                莺歌燕舞串场河 上

        老孙闻听上海有人内查外调,心中一楞,预感似有大事发生。来不及细想,向刘敏交待了一下当天工作及注意事项,便急急匆匆随大队通讯员老孙头一起,来到大队部。

          大队部座落在全大队东西轴线的中部。约二里左右。新雨过后,路仍有些湿滑沾脚,兩边的树上上下下也被洗得干干净净,绿色之中略见泛黄,隠隐透出秋的肃杀与苍凉。天空碧蓝如洗,老孙深深地吸了一下新鲜的空气,在脑海里尽力搜索这几年所走过的历程与风风雨雨。思考着,如何接受专案人员的审问调查。

          非常时期,平平常常的事情,也能无限上纲,情理之中,却常有意料之外之结果。似乎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行也行。无判断是非的标准,造反总是有理的。埋头苦干,钻研学问,毫无疑问,是一条走不通的白专道路。触及灵魂的大革命,席卷全国,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时止,何时休?老孙不知道。只能从心底发出一声声地哀鸣与悲叹。

          到了大队部办公室,只见两个上海着装打扮的年轻人坐于正中。映入眼帘的背影,似曾相识。虽然衣着色彩单调,但上海人总有别具一格之处,有别于外地,尤其乡下人,你看那方口松紧白塑料大底鞋,便知唯上海人领潮而着之。

        见到老孙已到门外,二人转过身来,刹那间,老孙激动不已,刚要开口招呼,其中个儿略高,面色清癯,眉宇间透着睿智英俊之气的,站了起来,目光直视老孙,示意老孙坐下,未待老孙开口,便直呼其名说,你就是孙前明?

          老孙心想,你陈永正是我多年的学生,分别才二年时间,怎么就不认识了?,心中一阵茫然,再回顾一下刚才二人对视的眼神,老孙似乎明白了些许,回答对方说:“我是孙前明”。

          审查开始,另一人直奔主题,近来,有革命师生揭发,你在被遣返时,软抵硬抗,隐瞒家庭岀生,隐藏封资修的黑材料,现在你必须老实交代,低头认罪,否则就是自绝于人民,对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没有好下场!一套程式化的政治术语后。陈永正又强调一番,孙前明,你听清楚了吗?上述两条罪状,是根据群众所揭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相信党。要实事求是地交待问题,既不得有半点隐瞒,也不要搞扩大化。我们还是重证据的嘛。

          我们前来,是奉校革委会和造反司令部之命,进一步核实,希望你配合调查。

          老孙沉默,无言以对。调查人员有些不耐烦,其中一人内急,突感肠胃不适,迅速站起,直奔厕所。

          陈正义见状,突然站起,紧抱老孙,眼噙泪花,一声老师!您受苦了,泣不成声。时间不等人,不允许他们长时间拥抱。正义说,他们所言,皆道听途说,无任何证据,您尽管沉默,不承认,不对抗。

        目前政治斗争形势错综复杂,前一时段的破四旧,抄家等已告一段落,下面可能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问题。上海情况尤其复杂。工总司等造反组织,夺权呼声很高,还有人要提出成立上海人民公社。陈丕显、曹狄秋等老干部都已打倒的打倒,靠边站的靠边站。市委市政府已基本瘫痪。各种谣言四起,提出搞红海洋,全国上下一片红。将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无法预测。

          老校长也已靠边站,批判了数次。前些日子,在牛棚前遇到他,他特地把我叫住,问了您的情况,表示了他对你们这些学校中坚力量的关心。他见我臂带红袖章,是造反派,未与我深谈,但我懂他的心。

          希望老师保重身体。师娘和孩子们尚可,还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老孙闻言,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也实在太难为陈正义了。

        外面另一调查人员回来,感到很不耐烦,心中想道,鸟不拉屎的地方,连个厕所都没有,交通闭塞,二是来时,坐船转车疲于奔命,下了车,又马不停蹄,雇二轮车两辆,前往老孙住地,谁料想,一场秋雨,道路泥泞不堪,泥浆四溅,车不能行,全靠徒步跋涉,疲惫不堪,今又水土不服,连常用药也难找。怨天尤人,欲打退堂鼓,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回到上海。

          两人耳语一阵,草草了事。到底是大城市来的,有丰富的运动经验。写好笔录后,

          先由老孙签字画押,又请来大队管公章的。通红的公章盖上了。公章不再是大队党支部,也不是大队,而是生产大队革命领导小组。

        自遣返以来,老孙为生产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大队和生产队对其影响不错,群众关系也能和大合小。未将他当异己分子看待。

          一切手续办好,上海来的二位调查人员迫不及待地返回上海。

          清晨,太阳还未露脸,感觉到处都是湿漉漉的,飘浮不定的空气,在空中来回飘荡。吴回士来不及洗脸刷牙,深深地吸入一口新鲜空气,感到心里润润的,甜甜的。

          经近一月时间的操劳,住房已初见雏形。看到自已有生以来的第一件作品,是那样的舒心,愉悦,顺眼。且不说在四邻八舍中鹤立鸡群,也不言纯是砖瓦木结构,独领风骚。单言它的实用性,厅、房、厨、卫平面布置,吴回士自以为是匠心独运。充分考虑了其采光,实用等实际情况。一个刚走出中学校门,从未涉足过建筑的中学生,现为知青,竟能有如此能耐。除了自鸣得意,确实也有不少赞誉加身。

          人逢喜事精神爽,吴回士健步朝自已的宝贝杰作走去。四周静悄悄的,工人们还未到来,人勤地早,二子在此值班,早已起身,将四周建筑材料,垃圾收拾得井井有条,平平整整。不象有些工地,材料杂乱无章,乱堆乱放,脚头子踢不进去。

          吴回士见了,十分满意,感激二子的辛勤付出。

          吴回士一反传统材料的选择,沿用多年的木制作门窗也改为钢窗,为了安全和隔温,仍旧选用木制大门和内门。

        听说盐城知青吴回士在建房问题上放了一颗卫星。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能耐,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从这一建房事件中,当地农民见识到了知识的力量。

          董大自始至终参与做工,徒有一身力气,而头脑简单。自以为自已刚完工的三间又高又大的房子,全队之最,作井底之喜。

          时隔仅月余,小知青竟超越了他,且让他心服口服。早知如此,当初真应该放下架子,请吴知青帮着谋划一二。

        农村人砌房子,讲究风水,实质是迷信。每在开工之前,请来风水先生,手执罗盘,东看看西看看,然后说上一番,定下开工时间和大门朝向,即算吉时吉地砌吉房。

          吴回士不信这一套,选址注重采光,交通地势等。最后敲定甚合己意,房前大路,出门即可上路,可直接上車,直通国道,路南便是东西向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岸边垂柳迎风,柳枝婀娜,轻拂水面,时而有本队社员竹篙一点,小船破浪前行,近可装运田中稻把,麦把,秧苗等。远可将交国家的公粮,出售的棉花等运到公社,进入串场河亦可畅达盐城,若是顺风顺水,也就两个时辰的事。乡村僻壤之地,能选上如此风水宝地,吴回士越想越高兴,自此以后,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不显山不露水。完全沉浸在得意之中的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

          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只要自已不饮过量之酒。自已落户建房,向父母提出些合理要求,他们是不会拒绝的。想到这里,他看着空空荡荡的房子,心里盘算,手里拿着纸笔,算算画画,记记写写。房子落成后,要置办的东西,已了然于心。

          邻大队的杨二,听说自己同学吴回士,亲自设计谋划,动工建房,前卫新潮,已初具规模,心中十分高兴与羡慕。

          天刚放亮,二姑娘就烧好了早饭,杨二饭碗一撂,骑上车子,直奔吴回士住地而来。

          两人相见,有说不完的话,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吴兴致勃勃,带着杨二边介绍,边看房,说得杨二心里痒痒的,钦佩有加。

        杨二小时就喜欢与建房打交道,常用向日葵杆子为梁为柱,挷挷扎扎,再在上面铺上青草。一阵风来,草飞房倒。杨二不气馁,又找来竹杆,麻绳,继而用铁丝,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牢固。记得有一次,落成之后,在里面美美的睡了一觉,梦见自已建了很多很多漂亮的房子,很多人在里面做着各种各样的事,都夸房子漂亮。一觉醒来,天如墨泼。杨二胆颤心惊地回家,但仍沉浸在梦的喜悦中。

          听到吴回士的详细介绍,杨二认为,吴回士颇具建筑天赋,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脚踏实地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展望农村的建筑市场,前景不可限量。时下的农村,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农民,仍住着土墙草盖的房子,条件好一点的,是老式的三间两厨猪圈毛坑。不知沿续了多少年多少代。利用率低,抗风雨能力极差是其致命弱点。条件差一点的,还住在几乎是四檐到地的不能称为房子的房子内。

          社会在发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民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与向往。放眼望去,乐观预测,农民的住房无论是材料,还是面积,还是质量在十年内,必定有一大的飞跃与突破。

          这么好的市场前景,如果与吴回士联手,形成拳头和合力,在建筑市场放手一搏,必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适当时候不妨一试。           

        新房即将落成。刘敏也十分高兴,象个小孩,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边走一边唱,跑到了新房里边最西面的一间。按照吴回士的设计与老孙的建议,刘敏的书房兼卧室最大,另辟了储藏室。不仅不占地,还起到了装饰点缀的效果。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临时作床。

          杨二不解其意,正要开口问吴,老孙走了进来,来到菇房后,不见了刘敏,估计她来看房,于是找到了这里。吴回士正在回答杨二的问话,一见老孙进来,便立即上前打招呼。

          老孙上街,路经大队部,正好遇上老孙头,递给他一封信,并请他转交知青刘敏,也省得了老孙头的一趟辛苦。

          七十年代初期,通讯以书信为主,若有急事,则发电报,电报分普通与加急,普通电报按字收费,每字三分,加急加倍。城市发往乡村的,电报发到镇上,由通讯员带回,最快的也要天把时间。农村发往城市的,只要到得邮局,填好电报内容,发出后,收报人接收就快多了。

          写电报纸,要有点文化,一要简明扼要,让对方一看就懂,二是务忌废字,多一字则多钱。填写要谨慎,要按照邮局规定,填错了不行,不能涂改,只有重来,电报纸一分一张。是要钱的。

          不是十分着急的事,一般书信往来即可。

        书信文化,远朔至春秋战国时期,甚至自从有了文字,就产生了书信。不过古人称现在的信则为书。俗说家书,即为此,杜甫诗中亦有家书抵万金,岑参诗中亦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之说。被称为天下奇书的司马迁报任安书,都是指此。

        老孙接过刘敏家书,信封所书,知是其母写给刘敏的。

          看到母亲的来信,刘敏心中一股暖流激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信封正中一行“刘敏女儿亲收。

          刘敏展开信笺,母亲那娟秀的字迹跃入眼帘。

          敏儿:近好!自你下乡以来,你就是妈妈的牵挂,分别日久,想你近来的生活学习还好吧。独立生活,很多事情都要身体力行。想你在辛苦的同时,生活也将会给你带来乐趣。妈妈无能力帮助你,望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家中一切均好,勿念。

          近接你外婆信,知她年迈体弱,身体违和有日。让人十分放心不下。

          外婆一生,零丁孤苦,历经沧桑艰辛与磨难。生下我后,便遭仳离,母亲带着我四处飘零,居无定所。靠自已的一技之长,卖唱度日。母女相依为命,未尝一刻分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母亲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上学。为把我培养成人,母亲吃尽千辛万苦,任劳任怨。很多亲友,出于好意,劝她考虑重新择偶,组建家庭,母亲为了我,坚辞不允。岁月如流,母亲的晚年生活,是我心中的牵挂,更是我的责任与道义。我做不到古人那样的大孝,但我一定要尽己之能,为她老人家的晚年生活舒心一些,你外婆一生仅存的骨肉,在女唯我,,在孙唯汝,为使她少一点遗憾,我决定明天去外婆处,初定将她接来我处,与我共同生活,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我想,如有可能,你我同往,外婆一定会喜出望外,你小时,外婆未少疼你。我之所提,望考虑,盼复!

                              母字。

        刘敏读到此,已是泪流满面,痛不能禁。小时候,外婆搀着她的小手,漫步街头,指指点点,不高兴时,外婆哄她逗她,饿时,不是买来热腾腾的包子,便是冰糖葫芦。然后撒娇拉着外婆的手一起到河边看大船,看河上白帆片片,桅杆如林,听纤夫的号子。

          外婆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人。她教我认字,写字,看小人书,唱歌等等。眼前一幕幕,如电影再现。

        刘敏决定,随母一起去接外婆,为母亲分忧,分担。决心已下,八匹马拉不回。当即同老孙商量,临时工作移交。又向队里请了假,吴回士自行车一拖,带着刘敏直奔城里而去。

        今天是老孙父亲辞世二十年祭日。

          老孙与其二弟、三弟商量,为缅怀纪念老人家,决定弟兄三人一起,前往父亲墓地祭祀。仪式简单但十分肃穆庄严。

          天尚蒙蒙亮,启明星仍挂星空,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睛,微风吹来,路边树叶哗哗着响,路上寂无一人,空空荡荡。老孙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买了豆腐,粉皮,苹果,黄香梨,大糕和一瓶白酒,特地来到烧饼店,又买了烧饼油条。一切准备停当,匆匆赶回,看看天色,已是日上三竿。路上行人也多了起来。老孙边骑车,边与熟人打招呼。

        抬头看天,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枝摇叶响。草尖上的露珠也没了踪影。

          二十年前的今日,又浮现在老孙眼前。那年,父亲巳过六十五岁生日,长期患有肺气肿,咳喘多年,无法根治,唯有对症治疗。

          父亲大号德标,祖父手中,家底不错,培养其读书习字。当地方圆几十里,算得上是饱学之士,胸藏翰墨。父亲一生行善,在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善事,曾出资修桥铺路。荒年,尤其是三春头上,青黄不接之季,开粥厂。此举也曾深得百姓称道。

          成家后生得老孙等兄弟三人。 长子老孙,在父亲弥留之际,听得一天大秘密,令老孙惊荒失措,无所适从,但严酷而又无可置疑的事实,不得不使老孙不信而承受。

          二弟三弟尚小,记忆仍在懵懂之中,父亲把老孙叫到病榻前,从床边取出一方砚台和一块翡翠碧玉坠,其形为半边弥勒佛像,反面有一缘字,缘字书写特色为左大右小,父亲左叮咛右嘱托,要自已收藏好此半截玉珮,另半片,落于何处,要老孙精心寻觅。其父年轻时多情猎艳,不慎坠于爱河,与一秦姓姑娘,婚外恋情,春风一度,久而孕之,生有一女,乳名红艳。囿于当时已有家室,生有三子,迫于多方压力,忍痛割爱,自此以后,杳无音讯,天各一方。然则骨肉分离之痛,常萦心际,不能释怀,今生相见无望,故将寻女之事,和盘托出。并言其女身后颈处有一红痣,可配以玉坠共同确认。

        另有一砚,相传为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所专用,曾呈恩师苏轼一观,苏对其赞不绝口,说来也巧,其所爱之女亦秦姓,每当其出示砚台研墨时,秦姓女独钟爱之,常爱不释手。似欲占有砚台之灵气。人去砚留,每念及此,其父肝肠寸断。

          一岁年纪一岁事。老孙所知者,其弟不知。

          先父荒冢,杂草丛生,一片凄凉之景。与其说是墓冢,不如说是空冢。两年前,其墓为造反派掘开,毁其棺,倒其尸,白骨弃于荒野,棺木荡然无存。老孙时在上海,乡下弟兄二人,出于高压,只能拾得些许残骨,柴席一张,草埋于此。

        老孙闻之,心内滴血,悲痛万分,敢怒而不敢言。

        老孙长跪不起,老泪纵横,虔诚地斟满酒杯,酹于地。愿父亲在天之灵,得到安息。纸灰飞扬,泣声低旋。鸣呼哀哉!

        老孙从上衣口袋掏出一纸,展开后,带着悲哀苍凉之声,读曰:时维八月,序在中秋,适逢先父孙公德标,辞世二十周年之祭日,不孝子前明、前新、前照,特具时馐之奠,清酒一杯,跪拜于先父墓前。父恩如山,孩儿时刻不敢忘父亲生前教诲,清白做人,勤于做事,与人为善,故几十年如一日,不敢忘却初心。继承家门传统,志在发扬光大,无奈近年来,风云有变,不孝子蒙冤在身,未能将已所学,传承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诚为痛憾之事。孩儿当尽已所能,克服限难险阻,不惜男儿之躯,以慰父亲在天之灵。愿父亲九泉含笑。尚飨!不孝儿叩拜!

        父亲注重传统而又挑战传统。对家中长子钟爱有加,寄厚望于长子,精心培育,要求认真读书,潜心学问,继承传统,光大门第。老孙固不负众望,学有所成,名动高等学府。

        家道中落,衰微以后,力所不及,其弟则读书甚少。务农为业。其次,则是婚外之女,其父甚为宝贝,视若掌上。离别之时,痛心疾首,眼看母女一步一回头而远去。老眼留下两行悲伤之泪。

        坑坑洼洼的路,中间高两边低,马脊梁形,狭窄而崎岖,汽车过后,扬起满天灰尘,车是老车,发动机有气无力,发出阵阵轰鸣,如病呻吟。不到二百里的路程走了近六个小时,刘敏母女坐在车上,疲劳不断袭来,心情更是焦灼不安,母子俩的心,早飞到了外婆身边。外婆住在秦邮镇的小街北面,一个不大的院子,因为只有外婆一人居住,显得空旷而苍凉,缺少人气。可外婆多年的习性,好静不好动,单身独处。

          听妈妈说,外婆祖籍如东,一场婚变,迁来秦邮。据外婆自已讲,小时即慕北宋词人秦观,其人生于秦邮,擅长作词,为大文豪苏轼门下的四学士之一,其词婉约多情,写尽人间至情至爱,想象力丰富独特,名重一时。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风流才子之一。其词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难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短几十字,说尽天上人间相思之苦,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想象独到,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妓女优伶,争相传唱。成为一段至爱至深的男女恋情佳话。

        刘敏对此词也十分熟悉,可理解之深,远不及外婆。外婆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情结与始爱终弃的悲惨遭遇。刘敏不知。外婆更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那年那月,外婆带着年幼无知,却又天真烂漫的妈妈,离乡背井,母女一路风尘,走走停停,晓行夜宿,终于来到秦邮。当时身边小有积蓄,便在这秦湖边上,街头之北,买下一座庭院,母女俩从此相依为命,苦度光阴。

          当时外婆年轻,梨园出身,练就一身花旦演技,维持度日,尚小有节余。

          妈妈回忆说,那是一段平淡惬意的生活。

          六岁时,妈妈即现在的外婆,教我认字,写字。小时贪玩,特别是过年,秦邮街上游人如织,有玩花灯的习俗。一年一灯会,甚是热闹。欧阳修有生查子词描写上元灯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上元节时,外婆带我看灯,见到明月高挂,如银洒地,柔软如缎与灯光交相辉映,游人摩肩接踵,满脸喜悦,春色无限。外婆见了非但提不起游兴,反而凭添惆怅与叹息,怅然若失。每听有人吟诵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便泪打双目,悲不自禁,牵着我的手,回到自家的庭院。随即外婆拿出笔砚纸墨,要我习字。

          我虽年幼,略知外婆心中块垒塞胸,郁结多年。倒也乖巧听话,一练就是半天。外婆见我用功,进步不小。甚感欣慰。上学以后,外婆教我,习字不辍,不时拿出小楷范帖,要我照着写,当时我不知这就是临摹。外婆不太习字,但家藏书帖不少,我印象中临得最多的,当属唐人钟绍先的灵飞经、赵孟頫的老子道德经、王熙之的曹娥碑等等。

          外婆不但催得紧,还有任务下达。每天都有计划安排。

          兴趣来时,一灯如豆,昏暗的灯光下,外婆移坐桌前,为我磨墨。她不但要我临,而且要叫我看,啄磨。还要看别人怎么临的,把握什么要点等等。当时有位署名为润田的先生,确实临得维妙维肖,几可乱真。但我不知其人为谁?也未曾谋面。出于好奇,曾经问过外婆。外婆不但避而不答,而且一股无名之火,莫名而来,小孩子家,好好习字,问其人何益?你只管看他写的字即可。以后不许问。

          当时我不解其意,暗下思忖,问一下有啥关系,何必发火?但敢怒不敢言,以后也真的未再问过。

          外婆一生好洁。追求完美,小小庭院,修理得井井有条,桌椅板凳都有固定放法,门前庭院有一畦菜地,外婆喜欢伺弄花草,便改菜园为花园。

          园内有桂花数株,我们来时正是八月桂花香的季节,轻轻一嗅,桂香如线,直入心脾。令人心情为之一振。感觉爽爽的。不过已过了观赏月季的季节。叶虽在,花枯萎,与春的生机勃勃,判若有别。树干儿婆娑如前,却叶老枯黄了。倒也是,世上哪有怒放不败的花?花开花谢,自然规律,不可违也。

          倒是一篱秋菊,开得正盛,赤橙黄绿青蓝紫,姹紫嫣红,尤以中间那朵墨菊,一花独特,倜傥不群。雍容大气,而又不失华贵超群。喻其为菊中之王,不为过也。

          外婆惜花爱花,莫过于菊。尽管宋人周敦颐有爱莲说,谓其为君子,牡丹则为富贵之花,而菊则为隐逸之花。

      有可能外婆在情感上措折尤多,晚年尤爱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虽不生于斯,长于斯。但已将其定为不二之故乡,愿在此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直至……

          世事难料,岁月无情,短短几十春秋,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草枯草荣,枯芽更迭,季节使然。人如草木乎?短短几十载,看外婆已到风烛残年,都说夕阳无限好,殊不知黄昏一近,灰飞烟灭。

        刘敏母女,来到庭院之中,见一老人,满头银丝,手拄拐杖,脚步踉跄,腰佝偻,发蓬松,齿牙摇,眼昏花,颤颤巍巍,打量俩位不速之客。

          外婆老眼昏花,不知来者何人?女儿可心见此,悲从中来,连忙迎上前去,搀扶风雨飘摇的母亲,一声“妈妈!我是可心啊”!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刘敏母亲大名可心,其名乃外婆所起。可心小时,母亲带着她,孤儿寡母,艰辛备尝,屈辱尤深。母亲外柔内刚,脾性倔强,把自己所受的痛苦与屈辱深藏于心,从不对别人傾诉,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儿将来能幸福愉快地成长生活,切忌步己之后尘,心有所想,尽托女儿之身,因此起名可心。即心中万事如意顺心之意。

          今日女儿一声呼喊,老人似从梦中惊醒,枯皱如树皮的脸儿微微抬起,昏花老眼,一刻不停地在可心与刘敏身上扫来扫去。确认是自己的骨肉后,两行浑浊的老泪直泻不停,尽情流淌,如坝决堤。上下嘴唇在不停地抖动,就是说不出话来。可心母女见状,连忙将其搀扶进屋。

          老人年迈体衰,如风中残烛,飘忽欲灭。老屋也自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门前花残柳败,黄叶铺地,沙沙作响。院内青砖天井,绿苔斑驳,苍桑凄凉,昔日幽静而阳光明媚,浓阴而清凉送爽的小院已不复存在。

          物随人走,人老物衰。何复如此悲惨之景?可心、刘敏触景生情,不由愧疚之心顿生。母女俩抱住一团,泣不成声,坐在老人床前。

        可心烧了些开水,用调羹一勺一勺地喂着半卧半睡的妈妈。有了水的滋润,老人的口齿似乎清楚了许多。面色也恢复得显出了少见的光泽。

      记得可心出嫁那年,母亲正值中年,风韵犹存,忙这忙那,为女儿的婚事操心费神,脚下生风。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母亲却依依不舍,心中空落落的,如失去了依靠,似有被抛弃之感。喜事临门时,可心见到母亲躲在一处,嘤嘤啜泣。可心见了一阵心酸,当这一天真的要离开母亲,离开这个陪伴她从幼年走到少年,直至待嫁的小小庭院,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她竟然幼稚地对母亲说,我那儿也不去,就在这里陪伴您。

          母亲听了,笑了起来,可笑得是那样的尴尬,那样的笑不由衷。说,傻孩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生必经之路。愉快地去吧!妈祝你们幸福,白头到老,相亲相爱。有时间,常来看我,我也就满足了。何况这里还是你的家,是娘家。你要去的是婆家。娘婆二家都是家啊!

          对于自已自由恋爱所谈的先生,母亲很满意。真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最为母亲所喜爱接纳的是,他的憨厚、正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主见,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从。这些也都是可心所喜爱的。

        俩人在大学是同班同学,经常一起研究学业。可心以语文见长,不仅写得一手好字,如铁钩银画,有古人之风,又喜古典文学,潜心古书堆子,图书馆里一蹲就是一天不出。忘了一日三餐。此种学习精神亦常为老师和同学称道。

          刘仁则以数学取胜。班上独占鳌头者,非刘仁莫属。

          二人由相互帮助理解,攻克学业难题,而转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转而相依相恋,坠入爱河。

        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毕业后,同分一校,一教数学,一教语文,相得益彰。比翼双飞。婚后生得一女,起名刘敏。

          爱情的结晶,刘敏出生,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刘敏在教师家庭中出生,在学习氛围中成长。一场史无前例,碎了刘敏大学梦。身不由已奔农村。

          说是刘敏插队寻亲靠友,倒也是实。刘敏母亲并无兄弟姊妹,刘敏则无舅舅之说。说来话长,只因老孙前明之弟孙前新,有一儿子名孙刚,在可心班上就读,可心以为孙刚是可造之材,尤为倾心辅导,孙刚因此成绩直线上升。孙刚之父孙前新对老师心存感激,时有登门,且带些土特产,可心毫无知识分子架子,与前新姐弟相称,可心大前新不足一岁,则为姐,前新屈称为弟。知青下放,不知刘敏分到何处,可心怕女儿步己后尘,因此上想到了离城不远的前新所在生产队。把女儿暂托付与老实巴交的孙前新。

        可心与女儿刘敏见老人虽有好转,但三天两日未必能恢复如初,便略作收拾整理,暂住下来。

          时已夜深,母亲口中嗫嚅不清,含含糊糊不知在说什么。可心与刘敏急急披衣,来到母亲身边,声声呼,仍听母亲如梦靥叙说。

          可心忙侧身将左耳靠近母亲嘴边,方听母亲在默诵宋唐琬的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小时,可心听母亲吟诵此词数次。幼时不知,以为好玩,稍大后,方知母亲每逢孤寂悲苦时,常诵此词,此词伴母一生,不为过也。

          此时的可心,知道母亲悲苦之至,更坚定了欲将母亲带走的决心。

          二八月,昼夜相平,也是乱穿衣的季节。天未完全放亮,枝头小鸟已浅吟低唱,迎接新一天的早晨。小街上也已响起了有人上街的脚步声,继而做小买卖的,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的,将乡下的蔬菜运到街上,趁早趁好卖个好价钱。粪便为肥的青菜,深绿如黛,水灵,粉嫩,人见人爱。农民称这种菜为大湖莱,口感好,水开即烂。深受欢迎。

          吚呀一声,刘敏开启院子小门,买卖声,嘈杂声,随之而来。霧浓露重,小街上也湿如水洗,清新无尘。路旁的树叶滳滴嗒嗒地水珠溅在地上,如米粒之珠在蹦蹦跳跳。

        刘敏无心欣赏小镇清晨的中秋美景,直奔街上的太生药店。按方抓药,急急匆匆往回赶。妈妈吩咐,外婆老毛病复发,按此药治疗即可。

          果然灵验,外婆吃了一帖中药,病情好转,精神大有起色,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见外婆病症减轻,可心与刘敏的心也稍稍安了下来。

          起初外婆舍不得离开自已住了大半辈子的庭院,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有她亲手种下的桂树,月季与绕丛的篱菊,还有墙角边上的串串红,黄紫相间的鸡冠花和开得正艳的秋海棠。

          在女儿和外孙女的左劝右说之下,外婆才答应随他们一起到女儿家,暂住休养,待身体完全恢复后,自己还要回来,不愿加重女儿的负担。商议妥当,决定明天启程,返归故里。一下闲静了下来,刘敏舍不得白白地让时间溜走,起身在外婆旁间里目搜,选择自己的所需所爱。见外婆书架上藏书虽然不多,已尘封多时,还有笔墨纸砚等物。倒也井然有序。刘敏移坐案前,抽出一本大部头书,拿在手里太过沉重,刚想放回,见母亲走了进来,可心一看,是本梁代萧明太子编纂的巜文选》,又惊又喜。喜的是,无论从教学还是自学角度看,她太需要这本书了。在学校时,老师曾多次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可惜寻寻觅觅多时,却是此书难求。大凡文科班学生,无一不在精心打探,一欲得之而后快。在校四年,终未能如願,后来求得此书的强烈欲望,在岁月中渐渐冲淡,甚至已经退出了脑海的记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欣喜之余,一股强烈的冲动和占有欲,使她两眼放光,一欲得之而后快。此书为铜板印刷,竖排本,显然是本老书,出版年月,可能还在自已出生之前。

          忧的是,眼下破四旧,查黑货运动虽然告一段落。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孔孟之道,封建余孽仍在清剿消灭之列。此书若被外人看到,不定得书不成,反而遭来祸殃,若是无产阶级造反派,再来个宜将剩勇追穷寇,刨根问底,殃及池鱼,不是没有可能。可心下意识地从女儿手中接过书,把它放在隐蔽处。然后回过身来对女儿说:“敏儿,你刚才拿的书,对学习古诗文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是本难得的好书,妈妈在读时,就梦寐以求。今日见之,当然高兴,可眼下形势,不允许我们公开地,光天化日之下来学习它,钻研她,妈妈既希望你能认真阅读,增长知识与才干,更希望你讲究学习策略,不用同任何人提起,包括你现在心中的老师孙前明”。

          刘敏把妈妈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连连点头。

        可心将书拿在手里,仔细把玩,爱不释手。翻到末页,即最后一张的左下角有润田阅三字,字为毛笔所书,字体苍劲古朴,楷中见行,有唐楷书大家褚遂良之风。虽仅三字,可心总觉似曾相识,似在哪里见过。可到底见于何处,暝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

          可心正要起身问母亲,此书是何来历,润田何人?猛地疑团顿释。小时临帖,记得有好几本临本之末皆有润田字样,可心曾问母亲润田为谁?母亲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召来严厉之呵斥。让小可心以后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刘敏随母亲可心去看外婆的日子里,由孙前新的儿子孙刚接替她的工作,孙刚,即老孙二弟家的儿子,学校毕业后,根据那里来那里去的原则,理所当然地回到家中务农,当时的称法为回乡知青,实质与当地的青年社员并无二样,只是有了个中学文凭,在农村也算得上是个有文化的人了。

          根据农村文化十分落后的实际状况,各大队都举办了扫盲班,与此同时,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大队决定招聘一名代课教师,补充教学力量的不足。经调查了解决定,该名教师在刘敏和孙刚中选其一。大队领导班子经再三考虑,决定录用刘敏,原因是孙刚父亲,尤其是伯父老孙由上海遣返回乡,毕竟有阶级成份和阶级路线的问题,而刘敏则出身教师世家,虽有知识分子臭老九之嫌,但毕竟还是可以在贫下中农的领导监督下工作的。

          刘敏回来,见吴回士的新房已落成,便从孙前新家搬了出来,一切安排停当,听到让她去学校任代课老师的消息,却并不十分高兴。其根本原因,就是在采摘蘑菇的间隙,可以自己定下心来啃书本,攻课题,万一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可以十分方便地请教老孙。在她的心目中,老孙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如果担任代课老师,上学放学,单总路程有十几里不算,每天得有多少时间白白的铺在路上?因此,她权衡再三,还是恳辞了。并极力推荐孙刚。

          事先,刘敏也将此想法告诉了母亲可心。母亲觉得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象年轻时的自已,感到十分高兴,并表示支持尊重刘敏的选择。

          可心将母亲接来,安顿好后,感到多年压在自己心头的石头落了地。与刘仁商量,特地将自己的房间让给母亲居住,她与老刘则住在女儿的房间,虽然地方小了一些,夫妇二人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家的饮食起居。

          春去夏来,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转眼之间,到了春夏衣服换季的时候,老人家一辈子注重仪表整洁,总是把自己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穿着也总是那么讲究得体合身,以美好靓丽的形象展现给世人。可来时匆忙,自已也未考虑来女儿处一住就是数月,忘了带夏季换身之衣。

        为解此围,母亲让可心去趟秦邮,为她取些换季衣服和其它必备之物。一大早起来,母亲将一串钥匙递到可心手里,催她早去早回。而老人家则要女婿刘仁陪她去外孙女刘敏那儿一趟。看看刘敏的农村生活生产情况。小时带过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何况肉上生的肉,长时间不见,少不了牵肠挂肚。

          一小时的自行车程。老人对沿途所见所闻十分感兴趣,总觉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农家星罗棋布的土墙草盖房子,石灰压脊,尤其是座落在高高的墩子上的大户人家,绿树浓荫,鸟窝布落其间,不时有喜鹊喳喳,初夏季节,路边的树上枝繁叶茂遮阳蔽日,坐在车上,微风从脸上滑过,快感顿生,花丛中的蝴蝶飞来飞去,又时而伏于树叶,一动不动。路两边尽是大面积农田,正是插秧时节,男人挑把,女人弯腰,各有分工不同,今天的汗滴禾下土,都是为了秋收粮满仓。老人家见黄秧落地,老少低头。人人光头赤脚,不畏风吹日晒,不顾汗流浃背。农民确实是太辛苦了。听老人说,读书苦,种田苦,家训中亦有耕读二字,非耕即读,非读即耕。老人家以前只知读书苦,唱戏苦,而不知农耕苦,今日一见方知,农民成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披星戴月,为不违农时,甚至没日没夜。城里人只知农村空气好,而不知农民苦。可心妈见景生情,感慨万千。来不及细细欣赏沿途风俗民情,車已来到刘敏住地。

          外婆随父亲来此,使刘敏既感意外,又十分高兴。赶忙把外婆和父亲让到屋内。

          新屋落成,大家他一把,你一把地,把整个室内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外婆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刘敏的书房兼卧室,目光所到之处,感到新颖独到,夸丫头有眼光有品位。在听到经老孙建议所建的储藏室后,尤其称赞外孙女目光独到,文化品味很浓,既能因地制宜,又因陋就简,既能藏书,又能作床。外婆兴致来时,特地到上面坐了一坐。

          刘敏泡上茶来,与外婆一边品茗,一边聊天。从古到今,从国事到家事无所不谈。

        刘敏酷爱文学,尤其古代文学,三句不离本行,不知不觉间,谈到了在秦邮外婆家看到书架上《文选》一书之事,刘敏出于好奇,问外婆书底书有润田书三字,润田何人?外婆刚要回答,外面老孙走了进来。

        老孙正准备找刘敏有事,见到刘敏与一陌生老人淡兴正浓,隐约间听到了二人的对话,《文选》、润田?老孙感到十分奇怪更是非常惊讶。

        夜幕降临,暮色渐浓,明月东升,繁星点点。大地渐渐静谧下来,乡下晚饭,不像城里人按时按点,而是看天,晴天,晚霞落去,尚见日色,便开始吃饭。乡下人晚饭简单,两碗稀粥,一碟咸菜或萝卜干而已。

          刘敏见外婆,父亲来此,托人从街上买了豆腐、卜页和鱼。吃粥也改为吃饭,就地取材,田里拔了几棵青菜,如此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刘敏尽力了。见今晚相较于以前,刘敏真心相邀,老孙留下一起共进晚餐。

          席间,不知不觉间,刘敏又问起了书与润田其人之事。

          外婆见外孙女对老孙崇敬有加,又见此人谈吐与外表,认定老孙是个正直有学问的人,为何蛰居乡村僻壤,操起长蘑菇的活儿来。

          老孙见刘敏外婆,亦认为其非普通老太,年轻时绝非泛泛之辈,有绝技藏身。

          老孙阅人无数,见老太太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掷地有声,说话时常以手势,动作,表情助之,据此,老孙揣测老人莫非梨园世家。

          果不其然,老太太从小酷爱地方戏曲,又得世传,吊嗓子辛苦,练腿脚艰难。老太太心高于天,不争第一不罢休。几度春秋,寒暑数易。十六岁上,名角地位立,花旦上台,口未开,一招一式来个亮相,台下便掌声雷动,其做功之曼妙,身姿之飘逸,倾倒无数台下戏迷。从此名声鹊起,票房价直潮涨。剧场老板心花怒放,得摇钱树如此,何人不争?从此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台上浓妆,扮相俊美,腰如约素,莲步轻移,似南海观音转世。更为迷倒千万观众的,是一双凤目,观众观其俏面,便觉名伶之目,直剌汝心,眉目传情,若有不心旌摇荡,销魂夺魄者,无有也。

        眼福独享后,观众屏心静气,是时轻启樱桃小口,微露上下贝齿,其音直冲云霄,鸟啭莺啼,如清泉甘露直流心田。令人神情为之一振,尽在戏中。老戏迷者观之,赞不绝口,尤其唱做捻打集于一身,其身材儿在台上风摆杨柳,飘忽如云,似仙女下凡。

          众星捧月,老太太爱才重情,视钱如浮云,卸妆后,献花者如云,队排似长龙。长此以往,老太太对一些虽家财万贯,而腹中空空之油头粉面者,一概不给好脸色。他人视之为仗艺孤傲,眼比天高。老太太自有打算安排,所好所爱异于他人。立誓要自觅自选如意郎君,其择偶标准,当以才貌出众,情投意合为首。

          果然不出老孙所料,老太太确有着辉煌非凡的过去。老孙见刘敏外婆性格直率开朗,十分健谈,也毫不保留地述说了自己身世。直至现在,妻女仍在上海。老孙话少,老太太话多。但谈到自己婚姻与爱情时,却缄默不言,脸露悲苦,只是说,当年在上海,也与如意郎君结为夫妻,婚后半年,珠胎暗结,六甲在身,一场灾难,丈夫伤命,从此,她孤身一人,带有孕之身,回到如东老家,闭门谢客,永不登台,数月后,生下一女,起名可心。因丈夫一命呜呼,故随母姓,即现在刘敏的母亲秦可心。

          老孙听了老太的悲惨身世,深表同情,方知老太秦姓,故以秦姨称之,按年龄'观之,老太长老孙近二十不足,十五有余,故秦姨称之,老太太也十分乐意接受。

        谈到《文选》与润田,秦姨吱吱唔唔,说是先人遗物,润田之说自已也不知,至于有印章所盖篆书"潤田之書‘’四字也不十分了了,说是大摡是一人名或字而已,如此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晚饭结束,秦姨略现倦意,看看天色不早,老孙又与刘仁寒喧一番,老孙说,刘老师家令爱,父女二人,父亲驰骋于数学王国,与数字结缘,女儿却特爱古代汉语,涉猎诗词歌赋文学颇丰,且观点新颖,立论有据,依我之见,当前形势之下,尤其难能可贵,若能正确诱导,注意方式方法,不出数年,必出成果。

          刘仁听老孙夸自己女儿,十分高兴,便对老孙乘势炫耀有加,说这孩子,何其相似乃母,其母现任高中语文老师,谈起古代文学,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母女时有讨论,甚至争得不可开交。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时有挑战母亲之意,但败北较多,偶然一胜,便有自得之色。其母多年练就一身毛笔小楷,校中鳌头独占,有古人之风。敏儿也曾效仿其母多时,以我外行观之,只得其形,未得其神,若欲神形兼备,尚欲下苦功夫。古人学书,学诗有口舌生疮,手肘成胝之说,今人之学习精神不及古人。

          老孙说,那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已在《与元九书》中自我标榜之语,可供参考,不可信以为真,他甚至吹嘘,出生六个月时便能识字,说道口虽未能言,乳母抱弄于书屏间,有指无字之字,其手指点而不差。

        老孙来了兴致,接着说: 白居易是天才加勤奋,对此毋容置疑,但要说出生六月,口未能言,便能认字,不免有美化自己之嫌。

        刘仁听了老孙一番宏论与精辟之见解,不由暗然吃惊。心忖,此人必定学富五车,不可与常人相提并论。又心下庆幸,自已女儿,虽然下放插队,能得如此名师点拨,再加自己勤奋好学,必定有所建树。

          可心为母亲取夏衣。初夏的风,吹在风尘仆仆的脸上,尤感舒畅。虽是二百来里的路程颠颠簸簸!,走走停停,到得家来已是掌灯时分。

          可心进得小院,眼前的花花草草,一树一木并不陌生,毕竟,这里有她童年的欢乐和忧愁,少年成长的记忆。如在眼前。每年暮春初夏来临之际,常独自一人,坐在院中的鼓形石凳上,铺纸研墨,临帖,读书,时而沉思,时而专注,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真实应了古人所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小院临街,买卖声不绝于耳。可心不为所动。母亲总是定时前来探望,检查。有时能搬出一摞子书、帖。

          小石桌不大,总是摆得满满的。可心的学习,既紧张又张弛有度。

          学习之余,可心也学着母亲侍弄花草,为其松土,浇水,锄草。扶正。你对花儿好,花儿朝你笑。

          可心与母亲在这个小院里,相依为命,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来。享受了春的温馨,夏的炽热,秋的清凉,冬的寒冷。

        岁月轮回,昔日的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母亲的孩子,没少在妈妈怀里撒娇,也曾在小院里独自一人和烂泥,塑泥人,但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弄得浑身是泥,且大汗淋漓。妈妈见了,又气又笑。说自己是疯丫头。

          如今,曾日月之几何,几十春秋,恍如昨天,又恍如隔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自已成了妈妈,并且女儿到了比那时的自已还大的年龄。成了标准的大姑娘,要不是突然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心感慨万千,自己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多重身份叠加于一身,有时甚而感到应接不暇。

          回忆自已学习,工作历程。她深深地挚爱自己的工作。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而在她的眼中却是鲜活跳跃的。别人看了生涩难懂,望而却步的,她却一往如前,如战士攻克一个又一个碉堡。站在胜利的巅峰。别人认为千万次重复的横竖撇捺,提点弯钩,单调的机械重复,她却从中感到无限的乐趣,新鲜感满满,且不断提升。就如同丈夫一头钻进数字堆里,游弋驰骋,她却一头钻进古书堆里,创根问底,游弋其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多少个夜晚,四周寂然无声,一灯如豆,微风吹来,灯光摇曳,可心移坐案前,举笔铺纸,夜深人静,饥饿敲肚,寒冷袭身。紧一紧裤带,跺一跺双脚。多少次的坚持,多少回的执著。疲劳不可抗拒,可心虽然年富力强,却也是血肉之躯。多少次伏案而寐,而又被风带来的寒气冻醒。可心站起来,活动一下腿脚,抄上一把凉水,在疲倦的脸上擦上两把,继续下去,东方泛鱼肚白。可心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忘不了高考前的学习冲刺。为了自己定下的目标,东南师大。除了吃饭,睡觉,几乎牺牲了所有时间。面对密密麻麻,厚达数寸的学习资料,可心硬是一页一页的啃了下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考场上,可心会者不忙,成竹在胸。暑期煎熬的等待,终于迎来绿制服邮差。他送来了东南师大录取通知书。可心一纸在手,喜极而泣。眼中落下的,全是幸福的泪,战役胜仗的泪

          回忆是幸福的,可心沉浸在往日的幸福回忆中。

        第二天,一觉醒来,可心见时间不早,赶紧起床,洗漱,早餐,一气呵成,多少年养成的习惯,少女时代的可心,不愿意将时间耗用在梳妆打扮上。固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青春少女,豆蔻年华?可心不这么想。古人以天然美为极致之美,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张祜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王冤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人之爱美之心如此,文人墨客之文同样不重雕琢,而重白俗天成之文。白居易的诗,之所以能传颂千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就是俗与白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正是白诗的最大特色。

          可心急急忙忙,收拾母亲的衣服。母亲放衣服和放重要字帖字画及首饰是分开的。可心打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整齐划一地叠放着一摞书帖。这些书帖,曾伴随可心度过若干春秋,可心再熟悉不过。多少年不见,今天看来,尤觉亲切。母亲收藏得真好,纸页略见泛黄,章印却鲜红夺目。因问母亲润田为谁?曾遭呵斥,今日好奇心又生,仔仔细细挨本看了个够。书下面有一首饰盒,是母亲的的心爱之物,从未见其示人。可心虽感好奇,盒上有锁,即将书帖等物放回。包起衣服。准备踏上回归之途。

    未完待续

    太阳照在串场河畔 上/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阳照在串场河畔 上/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lo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