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春节,这个浓缩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传统节日,历经浮世风霜,如今已演化为人类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意义,它所承载的,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休闲假日,而是一份厚重的文化内涵,已超越了时空的阻隔,让无数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成为迁徙大军中的那一个个渺小的生命个体。
无论是衣着光鲜的的白领,还是满载行囊的民工,在春节来临前的日子里,都不约而同选择出发,朝着家乡的方向。此刻,所有的道路都穿梭着一种心情:回家……
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村庄,有日渐苍老的双亲,留守的儿女,阔别的故人;因为那里的一草一木、长街小巷、人情风土、乃至于乡间小路上的一粒石子,都能温暖我在异乡落寞时的冰冷……
因为那些回荡在舌齿间的美食记忆,终究会成为岁月里不朽的传奇。
浪迹于红尘,奔波于俗世,回想起来,我历年过春节的方式,永远都是一部重复而劳碌的叙事: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回到了家乡,短暂的相聚后便是满载着一堆土特产的离别。于是,在江南,一个细雨潇潇的夜晚,我决定用文字来描述故乡的几处传统美食,以及那份尘封于记忆深处的乡关情愫……
一、糯米捣出糍粑香
故乡河南信阳,地处吴头楚尾,淮河上游,历来盛产稻米。每年春节前的一个月,家家户户均有“打糍粑”的传统。
这项传统,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过程却颇有乡野情趣,先将淘尽洗好的糯米用饭甑蒸熟,将其倒入干净的石臼中,再由三四名壮汉手持捣杵有节奏的将熟糯米捣烂。
捣杵通体光滑,长约1米,形如球棒,底部粗而上端细。待熟糯米被捣的酥软如面团时,众人合力将其挑出,放置于平板之上,早有手脚麻利的妇女等候在一旁,乘热将其擀成厚约1公分的平整块状。
等到其块冷却变硬后,再用刀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这便是糍粑了。其外形晶莹如玉,用清水浸泡储存,可放置数月之久。食用时或煎炸、或烹煮、或炙烤、香气浓郁,口感极佳。
寒风瑟瑟的夜晚,三五好友围着红彤彤的炭火恣意畅谈,很是惬意。如觉腹中饥饿,将一块糍粑置于炭火上烘烤,片刻,便成了外焦内糯的风味小吃了
乡村的深夜,静谧而安宁,远远没有都市的喧嚣。临睡前,听得窗外沙沙作响,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将宁静的村庄显得空旷而幽远。
拉开窗帘,只见到一片银装素裹,天地苍茫,唯有雪花飘飘洒洒……
二、古街深巷馄饨汤
即便现在的商品交易日趋发达,但在农村,逛庙会、赶集市仍然作为多数老年人春节里一项消遣的极好去处。
家乡的传统集市不大,一条二里长的碎石小径横穿南北,两旁是木制门窗的小店铺,门前还悬挂着各种式样的灯箱广告。与灯红酒绿的都市相比,这里显得寒酸而简陋,悠长的老街里,经营着南北干货、服装、中药、玩具、书籍、工艺品、香烛杂货,在街心的角落里,还有个蓄着山羊胡的老头替人算命卜卦,教人消灾纳福。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热闹而嘈杂的市井气息,宛如微缩版的《清明上河图》,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老街中心有一家传承了数十年的馄饨铺,当年那位在灶头扯着风箱煮馄饨的驼背老人早已故去,现在经营者是他的子孙辈们。铺子里的陈设很是简单,几个方桌和长凳,几摞粗瓷大碗摆的干净而整齐。
门口的黝黑灶台上,一口生铁大锅常年雾气缭绕。赶集的人们等在在铺子门口,看着用白瓷盆堆起的肥美的馅料泛起油光,一位衣着素净的女子左手摁住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右手捏起长筷轻轻一挑,迅速在馄饨皮上一裹,两根手指一挤,然后投入旁边的铁锅中,手法娴熟的犹如戏法一般。
这里的馄饨皮薄馅大,价格实惠,五块钱一大碗。外形如南方的馄饨,但投放的汤却像是北方风味,融入胡椒的清汤上撒着一层香菜、几滴香油。馄饨皮极为细滑,入口即化,馅料满满,满嘴生香。
老街的尽头是一家铁匠铺,主营农具五金之类的,店里的老铁匠年逾古稀,却依然劳作不辍。蓦然回首,夕阳西下,落日溶金,铁匠铺子里传来“叮当叮当”的声音,宛若岁月的回响……
三、阳春腊肉泛油光
宋人杨万里笔下“”箱刀切下黄水精,玉斧削出红松明”道出了腊肉的神韵。
信阳人在春节期间,素有腌制腊味的传统。在临近除夕的半个月内,一块块源自于村民用菜叶饲养的的豫南黑猪肉,用食盐腌制七天左右,中途翻两三次,在冬季一个温暖的恰到好处的日子里,被高高悬在门前晾晒风干。
正午的阳光当空,微风轻拂着柔嫩的枝丫,当鲜红的猪肉被时光熏制成暗褐色还闪烁着油光时,没有人能够拒绝这场在味蕾上缔造的盛宴,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用非常煽情的词句这样写道: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信阳人食用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战国后期,信阳隶属楚地,局势跌宕变幻。乱世之中,春申君黄歇(信阳潢川人,即为《芈月传》中芈月的初恋公子歇)用一道腊肉为主食材烹制而成的”闷罐肉”,促成了秦楚联盟,不仅成就了“楚有春申”的美名,更让腊肉成为了一道闻名遐迩的美食流传至今。
时光荏苒,而如今,那些悬挂在门前的腊肉,仿佛是春节的信子,也是春节最独特的风景,历经千年,从未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