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是“虚构”,但它又是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许多文学形象都是受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启发才创造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他的小说所用的人物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借鉴了很多人物创造出来的。但是,有些名著中的主人公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直接的对应人物呢。不信,请往下看。
一、基督山伯爵与小鞋匠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融合了爱情、阴谋、越狱等元素,是200年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也可以说是现代越狱题材小说的鼻祖了。
据说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巴黎的一个小鞋匠弗朗索瓦.皮科的故事。
这个小鞋匠,因为迎娶了美丽富有的寡妇,遭到友人的嫉妒,被诬为保王党间谍。
遭遇不公的鞋匠弗朗索瓦,在监禁中度过了几年的艰难岁月,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意大利神父,成为忘年交。在牢狱中,神父告诉鞋匠一个秘密藏宝的地方,弗朗索瓦成功越狱后找到了财宝,并用10年的时间,进行了他的复仇计划。
他先杀了两个出卖他的朋友,然后玩弄了第3个朋友的女儿,之后再找到第4个人,也就是所有这些人中最卑鄙的一个_____咖啡馆老板卢皮奥,正是这个人,在弗朗索瓦入狱后霸占了他的未婚妻,愤怒的弗朗索瓦,放火烧了咖啡馆,并杀了卢皮奥。
这个现实中的案件和《基督山伯爵》中的法老号大副爱德蒙.邓蒂斯的经历,是不是高度相似呢?大仲马大概就是从翻阅警方档案,或者是在阅读实事新闻中,得到创作灵感的。
当然,他对这个新闻事件又进行了加工创造和细节上的丰富和修补,但是有关背叛、入狱、财宝和最后复仇的情节,均来源于真实生活。
二、福尔摩斯与贝尔老师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代表作。他塑造的福尔摩斯形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已经成为神探的代名词。
小说中福尔摩斯具有惊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他目光如炬,观察入微,惩恶扬善,破案如神。小说中细节的真实,曾令许多人都误以为福尔摩斯是真实存在的一位神探。
其实福尔摩斯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一位原型人物。他就是作者在爱丁堡医学院的老师约瑟夫.贝尔。这位贝尔老师身材修长,有着一双机敏的灰色眼睛。他目光敏锐,记忆力超群,善于观察细节,而且口才一流。是作者印象深刻,非常崇拜的一位老师。
正是基于对这位老师的敏锐的观察力的深刻印象,作者才创作出了这位神奇的侦探福尔摩斯。
其实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种神一样存在的人,想一想《最强大脑》中的水哥王昱珩吧,他用他那仅剩三分之一视力的“鬼才之眼”完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微观辨水等项目,还曾在一起交通逃逸案件中凭着他卓越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给警方破案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呢。
三、彼得.潘与淘气小男孩
童话名著《彼得.潘》的作者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在这本书中,他讲述了会飞的淘气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无岛的冒险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神奇的幻想色彩,特别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男孩彼得.潘,淘气可爱,成为经典的童话形象,还留下了一个“彼得.潘综合症”(也就是不愿长大)的心理学名词。
那作者是怎样创造出这个人物的呢?原来灵感就来自可爱的孩子们。
曾经有一段时间,巴里喜欢牵着自己的狗,到住处附近的花园里散步,在那里他经常遇到三个小男孩乔治、杰克和彼得,以及他们的保姆(应该就是作品中的小姐姐温迪的原型)。
这几个小男孩非常调皮可爱,他们总喜欢逗巴里的狗。孩子们的纯洁天真,也感染了巴里,他经常给孩子们讲海岛仙女和海盗的故事。孩子们就拿树枝盖房子,拿泥巴做点心,还扮仙女,扮海盗,玩得不亦乐乎。
童心不泯的作家和孩子及其家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经常一起出去度假避暑,并一同表演巴里创作的剧本,其中就有《彼得和温迪》。这就是《彼得.潘》的雏型。
后来《彼得.潘》出版,巴里出名了。他曾经满怀感情地写信给三个男孩:你们总问我谁是彼得潘,而我的回答是,灵感来源于你们。
四、包法利夫人与熟人的妻子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最负盛名的杰作。他塑造的虚荣而又饱受折磨的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的典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虽然福楼拜本人坚持认为,《包法利夫人》中讲述的故事都不是真实的。但是,有人却认为,这部小说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婚姻悲剧基础上的。
福楼拜的父亲,有一位学生叫德拉马尔。这个学生,在丧妻之后,又与一个农场主的女儿德尔菲娜结婚。德尔菲娜相貌美丽,但是虚荣奢侈,喜欢交际。在他们结婚后不久,德尔菲娜就厌倦了乡村生活。他们搬到城里居住后,她的生活变得非常奢靡,她不仅在珠宝服饰上花费惊人,而且还有情人,生活放荡风流。最终德尔菲娜在27岁那年,由于债务缠身而服毒自杀。
可以想见,故事如此相似,不能不说,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肯定潜移默化地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影响。
五、《安娜.卡列尼娜》和朋友的情人及普希金夫人
1872年1月托尔斯泰曾在一个车站目睹了一名年轻女子纵身从站台跃下、火车开过将其碾碎的惨剧,自杀的女青年名叫安娜.斯捷潘诺娃,是托尔斯泰一个朋友的情人,正是她的悲剧,激发了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灵感。
主人公的外表,作者也是经过了反复琢磨的。最初,托尔斯泰把她描写成一个没有任何吸引力的、有一个窄小鼻子的轻浮浅薄的女人。可是后来在作者笔下,安娜却成了一个美丽柔媚、充满活力的聪明女人。
据说,安娜的美貌是作者受到普希金夫人的画像启发创造出来的。普希金的夫人娜塔莉娅是公认的俄国美人,有着绝世容颜和出众的社交才能,普希金正是因与她的倾慕者丹特士决斗而受伤丧命的,而丹特式也像小说中安娜的情人一样是一个英俊潇洒的骑兵团军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杜丽娘的形象,有人说是以神话传说中的高唐神女为原型,也有说就是以当时名相王锡爵之女昙阳子作为原型的。我想,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现实事件的激发和神话故事的启示,才使作者创造出了“游园惊梦”的奇丽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