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现在读到第五十二回。说实话,刚开始读时那种新鲜感已经消失殆尽了。没有明确的主线,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抓人的悬念,整日都是在荣国府里的那些家长里短,还没看到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也没看到荣、宁二府有任何衰退的迹象。众人在大观园里吟诗作对,初始时还能让我觉得饶有兴味,看得久了,也觉得腻味。
《西游记》的电视剧固然老少皆宜,万人空巷,但原著的阅读门槛还是蛮高的,打斗的场面几乎全用诗词来描写,读起来可没有看电视剧那么过瘾。
等读了《红楼梦》才发现,这部名著比读《西游记》还要磨性子。尤其是在手游、短视频横行的当下,浮躁、喧嚣的社会氛围,为我们品读这部经典又平添了几分难度。
不过我也并没有把《红楼梦》当做什么快餐类的通俗小说来读。每天读个两回,不多也不少。读少了怕忘了剧情,读多了也实在没那个兴趣。
前几天刚读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本以为读到的是诗人谈写诗的心得体会或所思所感,没想到读完之后根本不是那回事。十封信有长有短,但大体上篇幅都不长,有两三封短信只有寥寥数语,说的都是诗人给一个青年军官的一些观察人生、写文写诗的一些建议,并且都是些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话语,委实让读者难以有所收获。
这十封信只占了全书40%的篇幅。剩下的是诗人的一些代表诗选,以及译者冯至的几篇文章。
也许德语的诗篇翻译过来,损失了许多美的元素,让我无法感受到作者这些代表作的魅力。总感觉那些夸赞诗人作品的溢美之词,有些言过其实。这本书真正给我留下印象的,反而是译者的那几篇文章。
又是一次遗憾的读书之旅。但读书的脚步不能停下。
我又开始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本书中的“诗”和我们现在的诗,很不一样。那时的诗指的是悲剧、喜剧和英雄史诗,准确的说,就是戏剧。
关于教我们写故事的书,历史最久远的应该就是这一本了。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晦涩,好在篇幅不长,并且不是哲学类的书籍,也没有《理想国》那样难啃。
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每天能够书写的内容,也就是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遨游了。但还是感觉所得甚少,能够诉诸笔端的东西有些捉襟见肘。
读完了这本,准确再读一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希望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能给我一些新的启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