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召旻》:没有脏字也“骂人”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棲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百国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呜呼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诗经·大雅·召旻》全诗共七个小节,前五个小节每个小节五句话,后两个小节七句话。说到底,就是对没落帝国的各种恨铁不成钢。
从诗歌的逻辑排布来看,第一小节重点写天灾,“天笃降丧”引发“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诗人显然留了一手,没有明言到底是什么天灾。隐隐然表明天灾不过是个借口,相比较而言,第二小节的“人祸”才是重点。第二小节中,诗人进一步用“天降罪罟”来掩饰自己的观点——人祸。“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像从内部搞破坏的蟊贼一样,朝臣们相互诋毁不能共同履职,昏乱邪辟不可终日,行毁灭我邦国之实。
第三小节写邦国之病已“病入膏肓”,难以自愈。没有正性的朝臣们忙着相互诋毁,看不到国家的危机越来越大,像“我”这样“兢兢业业”老早便意识到国家危机的人,又因为职位太低、资历太浅没有什么发言权。第四小节,诗人用植物遭逢旱灾后的不可逆转来进一步说明帝国的不可救药。“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棲苴”——就像经年旱灾后的草木无法轻易恢复繁茂,不免陷入枯黄、枯死一样,诗人认为这样的帝国,会陷入到不可逆转的衰亡。
第五小节诗人进一步回到现实,当初的国富民强已经不再,今日天下的弊病没有甚过此地的。“彼疏斯粺”在这里显得很突兀,令人费解。“疏”是稷,极有可能是“黍稷”的代称与代字。粺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的精米。诗人试图由黍稷而精米的意象,找到一条遏制帝国衰亡的道路,然而,由黍稷而精米本身也是不可逆转的。所谓的“胡不自替”也是一种主观想望而已。诗人试图通过小人的自我约束与避让,君子的自强不息与伸张,来改变“职兄斯引”的目的,让帝国能够有更长的喘息期。第六小节诗人用两个比喻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正像水塘的枯竭是从边缘开始,泉水的枯竭,是从内中开始那样,越来越深重的灾祸正在愈演愈烈,情况越来越明显,深处其中的我也难逃此劫,怎不让人忧心忡忡。很显然,诗人是在进行自我表白——不是“我”乐于看到这样的不可救药——因为“我”也深陷其中难以独全。
最后一个小节,诗人将读者的眼光引向“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百国里”,当年王圣臣贤,在召公那样的忠臣辅佐下,国运一日强似一日。对比如今的“今也日蹙国百里”,不由诗人不发出“呜呼哀哉”的慨叹。
至于帝国衰微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蟊贼内讧”,诗人认为还有一个隐性的原因在于——“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今人之中,没有召公那样的贤明之臣,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今日的国家,已经不能沿袭从前的典章制度,从而陷入到不可避免的日趋败坏之中。
中国人历来有“不怨天,不尤人”的观念,一首位列“大雅”的《诗经·大雅·召旻》怎么可能上来便抱怨上天呢?实在是身处想骂人的世界,不得已说两句不带脏字的骂人话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