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以来鲜少静坐下来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于是手生了,脑海里的情绪悄悄就溜走了,肚子里积攒的墨水也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泼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但昨天写了一篇影评之后,忽然觉得看电影本应该是带着任务去看的。因为电影是艺术,它被包裹在画面里,只有写下自己的思考才能把画面一层层剥开,以至于看到制片人所要人们看到的那些哲理,抑或是看到那些你的内心所投射在上面的东西。
不管写的好或不好,当决定要写的时候你便会好好的一帧帧认真的看,当落笔开始写的时候你便会耐心的挖掘自我内心的声音。一部电影绝对不仅仅如进度条一般长,更不会永远如你所预期的一般,到头来,绝对会有意外的收获。
今天看的这一部《肖申克的救赎》,一定也值得以一篇文章留念。作为豆瓣史上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我不可能像专业影评人一样写的专业,但还是一如往常的,我告诉自己:“写出你真正想说的。”于是,有了这一篇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标题。“肖申克”并不是主人公的名字,主人公名叫杜弗兰,一个以“谋杀罪”入狱的清白人,而他所在的,是肖申克监狱。
肖申克监狱而所谓“救赎”,则更让人难以理解,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它指基督救人之道。而我更愿意理解为是杜弗兰凭借着内心的信念与一己之力为自己赢得人生最后的自由,也救赎了监狱里每一个被“制度化”的狱友的心,告诉他们和所有荧幕前的人——梦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凝望自由
首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杜弗兰在监狱里所做的那些事:结识了好朋友瑞德,通过走私弄来了一把石锤,在监狱操场的地面上拣集各种各样的石头用作雕刻,坚持六年里一周写一封信从而终于获得政府拨款建立监狱图书馆,帮典狱长洗钱,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通过墙洞成功越狱.....在杜弗兰越狱之前,观者不会明白他所做的那些有关于石头、锤子、美女海报之类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他明明喜欢音乐,向往自由,但他又仿佛自适于监狱里的生活,他找到了可供消遣的东西,获得了典狱长或多或少的关照。他是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但那足以使它不一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直到那个墙洞的出现。
海报背后的墙洞肖申克就是从这个墙洞里越狱的,他成功了,只用了一把小石锤,还有二十年的狱中岁月,准确的来说他还赌上了自己的一条命,因为谁都知道越狱被抓的下场是什么。这样,肖申克在狱中所做的一切就都很好解释了。没错,他向往自由,和所有刚刚进入这所监狱里的人一样,但不一样的是,他为自由努力,他始终以自由为信仰。他拒绝被监狱“制度化”,于是从一开始便一边为重获清白与自由准备,同时尽可能的带着希望使自己的监狱生活过的多彩,无形之中他还用啤酒、音乐、图书点燃了“肖申克”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它的越狱经历——必定是肖生克监狱里传唱不衰的一首自由之歌。
墙洞潜逃杜弗兰说:“你们难道没有体会过音乐的美妙之处吗?它在脑里,在心里,那是别人想夺也夺不走的东西,它告诉你,有些地方是高耸的城墙关不住的。”
所以杜弗兰把棋盘、留声机、图书、雕刻搬进了只有黑色的监狱,大部分都是从瑞德那里走私来的。但是有渠道的瑞德从来没有走私过这些东西,甚至是求他走私的狱友也没有想过监狱里原来还可以有这些。明明监狱和啤酒、香烟更配,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香烟香烟还是香烟,这一些寓意着毁灭与颓废的东西,最值得作为陪葬品携带着,从监狱走向死亡。
瑞德说:“口琴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尤其在监狱里,更没有意义了。”
杜弗兰说:“不,就是在这里才更有意义。”
鲜花和水泥地面,音乐和监狱,正如生的希望与死的现实。这是怎样一种糟透了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孕育了一份炙热,闪耀在有梦想的人的眼里。
口琴—四十周年礼物杜弗兰送给瑞德一副口琴,作为在监狱里待了四十周年的礼物,瑞德最终没有吹响。杜弗兰送给汤米一份文凭,汤米却最终死在典狱长的枪下,因为利益。
汤米被谋杀肖申克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份关于救赎的使命,展现在我们面前便成为一部名为《肖申克的救赎》的一部电影。无论剧里剧外,每个人的一生百分之八十是自己造就的,百分之十源于他人,还有百分之十受命运的支配。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名叫肖申克的监狱里,既有杜弗兰这样的人,也有瑞德、老布、汤米这样的人。不是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称得上完满的结局,有时候给你一把枪,你会选择打死自己,因为人性中那些束缚着自己的东西是要被带进坟墓里去才会安心的,老布是这样,千千万万的人也是这样。
有的鸟是笼子关不住的,有的鸟则甘愿在笼里奏鸣。
献给《肖申克的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