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也曾试图走进《追忆似水年华》。厚到夸张的一部书,几次拿起又放下,最终也没看完第一卷,到底还是放弃了。
那时候太年轻,看一个故事总想早点知道结局,喜欢书中的人物永远生气勃勃忙忙碌碌,为爱情,为生计,为成功,为星辰大海、诗和远方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那时候看书,追求的是一种刺激,带着好奇和探寻的目光,梦想在另一个虚构的平行时空里完成此生无法成就的人生。那时的我,冲动又无知,浅薄且虚荣,读不懂马塞尔·普鲁斯特 ,情有可原。
前段时间迷上了美国作家安德烈·艾西蒙的著作《夏日终曲》,书中主角艾里奥大段大段炙热、滚烫、深情、百转千回的内心独白,展示的是我们当年或许也曾有过却最终归于平淡和遗憾的最美青春。往事如风,我无意缅怀二十年前错失的爱情,但我羡慕作者有这本事还原少年情怀,复活埋藏在心底的激情和浪漫。而且,我认识他的笔触和写作风格,多年前我就接触过——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没错,就是他。百度显示,安德烈·艾西蒙:曾于普林斯顿与纽约大学任教,现于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普鲁斯特。著有回忆录《出埃及》《伪报告:关于流放与记忆的论文集》《进入:法国符码》,编有《普鲁斯特计划》。
换言之,普鲁斯特是我偶像的偶像,老师的老师。重读普鲁斯特,有什么理由比这更加充分吗?
第四次打开《追忆似水年华》,我不再急切地关注故事走向。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晚宴什么时候结束?这条小径究竟有多漫长?一段虚虚实实的相思还能持续多久?重要吗这一切?不重要!
是的,如果生命中有些时间注定要用无聊来打发;有些人耗尽我们半生岁月最后发现所谓爱情只是错觉,只能将就;有些夜晚我们无法入眠也不思念哪个具体的人,耳边只有虫鸣和风声,眼前只有惆怅和暗影;有些时候我们放空自己就是为了享受毫无意义的空虚;又或者某一瞬间,花香格外迷人,迎面走来的少年美得宛如一幅画让人挪不开眼;又或者糕点的味道让我想起了童年……如果这些就是生活,就是真实的人生,就是时常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画面,这一刻,我没有伟大的理想,宏伟的计划,只想写风月与回忆,可以吗?谁说回忆一定离不开惊涛骇浪?谁规定平凡不可以有风景?
这一回,我喜欢这本书了。因为我终于开始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再上蹿下跳坐立不安,忙着为所有行动寻找莫须有的意义,为无法预料的结局设定解决方案,为无法掌控的人和事编织情网。我想认真过好当下,重新认识自己,然后更加热爱自己。
重新喜欢这本书,因为我在小说中的叙述者“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明明远隔重洋,在时间空间阶级文化宗教等方面从无交集,可本质上我们却那么相似——一样的心思细腻,一样渴望融入社交又厌恶乏味、造作和虚伪,一样热切地渴望走近一个人又想保持距离以延缓情感的衰退,一样地矛盾、胆怯、骄傲和叛逆。
我想把读这部书的经过和感想一一描画出来,不为了像完成任务似的,写一篇又一篇机械化的读后感,只希望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是否遇见过不一样的自己。我满心期待着!
最后想说,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谢谢你们如此卓越,还愿意一直等我,遇见你们,何其有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