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也许是这件事造就了周末末的性格,也许她一向就是个沉稳内敛的孩子,不轻易向人袒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她认为会令自己,令他人难堪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渐长,周末末遇事越来越冷静,她仍然敏感内向,不善言语,却热衷于帮人答疑解难。
在周围人中,不管别人跟她说了什么秘密,她都表现出一副老神在在模样,不会见怪,不会鄙夷,不会传播,只会理解、容纳,耐心细致地给你几个她认为有必要的建议。
对于班级里那些围在一起聊八卦的女孩子,她会说一句:“别人的事情少在背后议论!”就避而远之。
她不喜欢跟别人谈论自己,所以一直以来,她是个很容易获得别人信赖的倾听者、交谈者和“指导者”。
所以她周围女孩子会放心大胆地问她好多私密问题,比如爸妈为何晚上总是会在床上折腾,什么叫爱,什么叫性等等。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学六年级女生面不改色地听取同伴的性困惑,然后一本正经地为对方进行“性心理咨询”,用一些她自己也没有真正搞明白的词汇和术语加以阐述,相当滑稽。
周末末坐在办公室里,完全一副沉浸在自己思绪中的状态,连有人敲门都没有听见。
“笃笃笃!”敲门声再次响起,周末末才回神, 她定了定心神,整了整白大褂,坐直身子:“请进!”
推门而入的是一位四十来岁,打扮得精致典雅的女人:“周医生现在有空吗?”因为处理何倩的事,这几天让助理把预约病人都往后延了,今天她还是这周第一天过来上班。
其实她每天病人也不多。一周有几个预约病人,几个自己找上门来的,就基本算不错了。说是现在的她少有成就,只是自我宽慰罢了。
“刚好有空,请进来。”周末末说着看见了女人后面跟着的那个十一二岁的男孩。
男孩双手交叠放在前面,就这么直直地进来,不见他手臂摆动,亦步亦趋跟在女人后面,也不抬头看人。
周末末一见,连忙起身把他们引进来,安排坐在沙发上,助手小李今天刚好有事没有来,周末末给他们倒了杯水,放在茶几上。
不一会,女人就讲起了身边这位男孩,她的儿子金桥。
孩子从小就很粘人。一出生他就一直在我身边,第一年,他从没离开我超过三小时。
大概在金桥11个月左右,只要我一离开卧室,他就会扒着栏杆站在小床里,眼巴巴地朝着门的方向,伤心地大哭——实际上我就在十米之内,几十秒后就会回来,而且一直大声跟他说话来安慰他。
早先,金桥每周去奶奶家住两个晚上,我好喘口气。因为怕他哭闹,我每次都不告而别,趁小人不备悄悄开溜。
每次还没等我回到家,他奶奶的电话就追了过来,说金桥哭闹得厉害。
有时我会硬着心肠说:“让他哭吧!”有时又不忍心,只好叫他爸再送我去奶奶家把他抱回家。
一岁半之前,他还比较好对付,转移一下注意力就忘了,等我再次出现,他总是欢天喜地。
一岁半以后,聪明的他难哄了,他自己开始发现了规律,下意识地看住我,什么事都缠着我做。
我只好淬炼自己的逃脱术,练就一手关防盗门“消音”的独门绝技。
他一旦发现妈妈失踪,就哭哭啼啼地到处找,直到不得不接受现实。等我去接时,他情绪还是很消极,人像被霜打过的茄子,看着我心里也难受
其实,每次出了门,我也没走,我想我也是舍不得跟孩子分离的,我会趴在门缝上听他的动静,分辨他混合着哭泣的话音。
在寂静的走道里,隔着一道门,传出孩子抽噎的声响,那是我小小的孩子,我却不能再打开这扇已经关上的门,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后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会用行动和语言来抗拒离别,我和他爸就只能苦口婆心和他讲道理,虽然他最终口头答应不再纠缠,也慢慢习惯了我们有事把他放奶奶家里。
但越长大越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没有其他同龄孩子那样活泼。
“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症!”周末末说,“分离焦虑对婴幼儿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它促使孩子寻找亲近的人或发出求援信号,是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实,有适度分离焦虑的孩子是健康的,这说明他的需求大多得到了主要抚养者持续、敏感的对待,拥有比较足够的安全感。但是如果过度地分离焦虑症就会出现其他并发症,比如抑郁。”
“是啊,我看现在这孩子都这么大了,就知道待在家里不出去玩,我知道,随着他年龄和能力的增长,他要适应我越来越忙的工作,越来越少的陪伴,要独自上幼儿园,上学校,要分床自己睡……直到有一天他不再事事缠着我,不再久久依偎我,不再像小尾巴一样到处跟着我,甚至不再觉得需要我。我也是感觉不是滋味的。”
“妈妈也有分离焦虑症呢。孩子因分离而不安,要满足他的并非是‘不分离’,而是‘够安全’。”周末末说。
“没错,是这个道理,可他肯定要适应我越来越忙的工作,越来越少的陪伴,人总是要学会分离的。”女人无奈说,“有时,当我想要多抱他一会儿,他已经开始挣脱我的怀抱。我多少还是带着点失落感的。”
“孩子只有勇敢向前跑,才能健康成长。你和孩子都多多少少患有分离焦虑症。”周末末说。
“人一旦产生压抑,就会累积成疾,需要及时舒缓。其实,压抑是老天给人类的一件礼物,和希望一样。如果我们不会压抑,我们就不会承受。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压抑是心理动力学最基本的防御机制,也是所有其他防御机制的基础。防御得当帮助我们适应,防御过当则适得其反。”
女人赞同地点点头:“那我们需要怎么做?”
“身为父母,其实就是一位启蒙教育者,是世间最高难的角色,教育的对象直接反映出你的水准,甚至,反映出你自身的缺失。我的看法——父母以身作则,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比如父母言出必行,父母的坚强不屈,父母的大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建议每周抽一天带孩子出去走走,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人,相信你们都能走出这个分离焦虑症的。”
几个月后,女人带着孩子又来了,这时孩子明星有了改变,走路有了点活力,眼睛也会四处看了。
女人过来感谢周末末,在她的建议下,他们和孩子约定,每天周六阿爸妈妈带他出去玩,爬山,看海。看日出,野炊,露营,现在孩子有了明星的改变,对平时父母忙也表示理解。
每周六成了孩子期盼的目标。现在金桥还会在家里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帮助他们分担一些家务。这让他们很开心,感觉孩子瞬间长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