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个人成长
关于阅读 | 穿越时空的对话

关于阅读 | 穿越时空的对话

作者: liberty119 | 来源:发表于2021-09-17 15:48 被阅读0次

    “毕业之后,我就再也没看过书了。”

    “每当我听到别人说爱好是阅读,我就觉得这特么装。”

    “我也爱看书,不过看的都是漫画或者杂志~”

    “阅读不是文科生的事吗?我们理科生负责搞数字的。”

    以上这些心声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曾经,我也是抱有同样想法的人,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并且可笑。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我曾经是个不爱看书的人。我真正意义的“阅读生涯”是从大学才开始的,在此之前,除了课本和教材,我几乎没有正儿八经地看过一本课外书,四大名著我至今也没看过。

    从“讨厌看书”到“热爱阅读”,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不经意地且复杂的。这两年接触了不少朋友表示不爱看书,但因为疫情无法像过往那样自由地“行万里路”,那就只好“读万卷书”。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我发现自己的经历跟大多数人类似,于是我决定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心得,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如果你对我的个人经历和流水账不感兴趣,可以跳过中间的大幅文字,直接看文末的“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和建议”,或只看文中的蓝色加粗字体。

    从不看书的隐患

    我出生于一个理科氛围比较浓厚的家庭,除了我妈,家里全是理科生,虽然妈妈总跟我说她小时候多爱看书,但我家的书柜却堆满了杂物。父母很少带我去书店或者图书馆,我的童年是在各种玩乐和运动中度过的。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似乎没有刻意培养我的阅读习惯,认为上学以后自然而然会开始看书。然而,我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养成阅读的习惯,课余时间依旧是各种玩乐和运动,对阅读毫无兴趣。

    大概在小学五年级左右,我的语文成绩开始下滑,但因为总成绩还是年级靠前,所以并没有太当一回事,纯粹觉得自己适合理科,文科需要死记硬背太考验脑容量了。上了高中,我逐渐意识到从不看书带来的问题:

    首先,由于从不看课外书,同学之间的很多话题我都无法加入。每当他们提起某本书的某个人物或情节,我脑袋一片空白,只能默默地听,不知道如何融入。

    其次,老师偶尔会开书单让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某个知识点。一方面,我身边很多同学都表示已经看过,而我却得额外抽出大量时间来跟上进度;另一方面,由于常年不阅读,我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同学,这让我深受打击。

    再次,理科老师一致认为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以及读题审题。一开始我并没把这番话放心上,因为从小到大我的理科成绩都还不错。但上了高中,我的理科成绩一落千丈,有阵子频繁因为审错题目而失分,在请教了老师和同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审题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在面临高考的压力下,我意识到已经没有多余时间去慢慢培养阅读习惯了,于是暗下决心上大学以后一定要把这块空缺给补回来。

    通过阅读寻求改变

    最后,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当时给了我很沉重的打击。那个暑假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反思自己,决心大学四年绝不虚度光阴。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其中一项就是——把这些年落后于他人的阅读量给追回来。

    大学时期大家都流行刷校内网(暴露年龄地告诉你这是人人网的前身,咱们80后的回忆),我通过学长学姐的分享找到了很多书单——“大学必看的100本书”,有比尔盖茨版的,还有清华北大版的,但推荐的书大同小异。我按着这个书单,开启了我的阅读生涯。

    一开始我并没有具体的阅读计划,单纯地随机抽取,但经常没读几行就犯困,要么读着读着就神游,等回过神来都不知道到底讲了啥。要么翻到一本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毫不沾边的书,看半天都不知道这些东西看来干嘛。试行了一段时间,我意识到这样下去我很可能无法坚持,于是寻求解决办法。

    后来,我也不记得是比尔盖茨还是谁说的,大意是阅读可以让你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路,逐渐养成辩证思考的能力,那时的我信了,于是决定从这类书籍入手。果不其然,一口气看了几本,感觉很对胃口,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尝到甜头的我开始搜集“比尔盖茨们”认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和思维工具,然后从这些领域相关书籍入手。

    在大学的四年里,那个100本书单我看了大半,还看了很多书单以外的,不管是阅读速度还是理解能力都明显有了提升,也慢慢地知道自己的阅读喜好和习惯,同时,因为广泛阅读而增长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工具,这对我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坚持阅读让我不自觉地改变了很多。

    开始有计划地看书

    毕业后,我去了乙方公司,为了让甲方觉得我们“专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培训机会,领导和老板也不定时给我们开书单。在这样的氛围下,我被动地继续坚持阅读习惯。然而,我的时间被工作和社交切割成碎片,难以像大学那样轻松腾挪出一大片时间来阅读,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时间管理和有效地看书。最后,我决定秉承“实用主义”原则,优先根据工作技能需求展开阅读。

    每年初,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希望今年提升某个领域或技能,然后把有关的经典书籍都罗列出来并且逐本看完。另一方面,我也会根据兴趣爱好或朋友推荐而穿插一些其他书籍作为补充。但这一切都会写在阅读计划里并严格执行。

    第二份工作是一家代加工起家的上市公司,当时公司安排我先到总部熟悉实业业务。总部位于潮汕一个三线小县城,周边全是代加工工厂,基本没有业余生活,晚上八点以后路上就静悄悄的,出于安全考虑我也不敢轻易出门。于是我下决心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除了有关业务的书籍,我把前任老板多次推荐的曾仕强的所有节目都听完,其中《易经的奥秘》我听了两遍,津津有味,并把四书五经的译文版各看了一遍。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枚理科生,我这些年一直都在看“工具书”,却从来没有好好鉴赏过中国的经典著作,从不知道这些经典中蕴藏了如此博大高深的文化精髓。感恩在潮汕的珍贵时光,让我每天保证至少四小时的学习,终于感觉肚子里装了几滴墨水~

    回到深圳以后,我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按工作需求、工作技能、兴趣爱好等分类,相继看了公司财务、金融、法律、西方占星、数据分析、历史、数学、地理等领域的书籍。除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让我变得更容易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因为对方聊到的话题我基本都能接得住。

    拒绝成为“机器人”

    后来我转行从事股权投资工作。我依然秉承“实用主义”原则,看了大量投资管理类的工具书,以及法律、财务相关的。大概是这几个领域的文字普遍晦涩难懂,有阵子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为了完成KPI而麻木地翻书,但脑袋一直在神游,并没有真的在看书。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两年,我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在“阅读”上,但阅读质量很差,基本跟没看过书一样。

    我花了一段时间思考原因,最终意识到这些年过渡计划,把自己活成一个机器人,机械性地执行任务,而忽视了内在的情绪和需求。于是我决定改变过渡计划的习惯,给生活更多的留白,允许自己跟随内心的感觉去做事。一开始并不习惯,觉得一大片时间啥都不干好像在浪费生命,由此产生了内疚感。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给生活留白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放松,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表面上我并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截点和标准,只是享受当下,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但很神奇地,我的做事效率和质量反而提高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心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直至今天,我依然遵循着follow your heart的原则去阅读,不再做任何的阅读计划。节假日我会去书店或图书馆闲逛,看到哪本书特别吸引的就拿起来读。2020年我买了整套《少有人走的路》放房间里,出于理性考虑,我只看了前面两本就停下来开始投身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在埋头苦干的时候,那套书仿佛在召唤我:“喂,别顾着埋头苦干了,来看看我。”这种感觉发生了好几次,于是我决定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拿起感应最强的那本开始读起,结果在书中找到了近期一些困惑的答案。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这让我更加爱上这种随性挑书看的习惯。现在,每当我感到困惑,我会停下手头上的事情,跑去家附近的西西弗书店逛一圈,然后选出感应最强的书,不管是小说还是漫画,我总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句子和段落给我解惑。

    2020年至今,因为疫情,我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出行,转而在家里或到书店去看书。大概是现在看的书都是跟随内心的感觉选出来的,一般都会很喜欢,爱不惜手。有好几次阅读的时候,仿佛自己正在跟作者对话。不管是多少年前的古人还是身在异国的当代作者,他们仿佛在透过书籍告诉我一些真理或帮我解惑。我跟身边很多朋友分享了这些经历和感受,有人觉得那是幻觉,有人觉得很玄学,另外有的人会说:“你这是在跟宇宙产生连接,你在接收宇宙给你的信息!”但不管如何,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棒。

    去年我一个朋友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我问她:“你为什么突然想出书?”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人活这么一辈子,最终都得离开,什么都留不下,可是我这辈子的经历和感悟也许可以通过文字继续留在这世界上,去帮助未来那些遇到同样经历和困惑的人们。

    是啊,书就像是古今人类穿越时空进行对话的一种媒介,不论是工具书还是经典著作,它们都是作者通过亲身经历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让那些后来者在经历同样的事情时能少走弯路,减少犯错成本。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和乐趣所在啊。

    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和建议

    Part I:如何制定阅读计划

    1. 如果你不清楚如何开启你的“阅读生涯”,不妨从“人生必读书单”这类榜单开始着手,网上随便一搜就出来了,内容大同小异。

    2. 当下流行的听书APP也是很不错的工具,如樊登读书会、得到、喜马拉雅,它们的定位决定了选书的侧重点不同,通过对比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听书平台,按着它的分类开展阅读。

    3. 对于大部分人,建议从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困惑出发,比如升学考试、工作技能、行业知识等,基于实际需求来制定你的阅读计划

    4. 西方书籍相对而言逻辑条理比较清晰,其结构框架与大学论文的相似,有些畅销书基本就是围绕观点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对于大多数阅读小白而言,这类西方书籍是很不错的入门选择。

    5. 让那些博览群书或专注某些领域的人为你推荐一些好书。现在很多公知或博主都会定期推荐书单,虽然某些推荐带有一定广告成分,但大多数推荐的书籍还是值得一看的。

    6. 不太建议一开始就疯狂阅读经典著作。人的认知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升级的,在年轻气盛、阅历尚浅的阶段,《红楼梦》你很可能会看成言情小说,《水浒传》当做中国版英雄联盟,西方哲学让你云里雾里。书要在对的时间看,而不是为了炫耀或别的外在因素而看。我第一次看《当下的力量》在读高二,当时觉得全是鸡汤,不配称为心理学界的圣经。今年5月我无意中翻出来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口气连读了两遍。大部分经典,只有在对的时间和状态下才能读懂当中的精髓和智慧,所以,不要急。

    7. 阅读的领域不要过于单一,最好覆盖2-3个领域。一方面这样不容易感到枯燥,另一方面也能拓宽思路,不容易钻牛角尖。

    Part II:如何执行阅读计划

    1. 带着问题和需求进行阅读,当你因为阅读了某本书而解决了你某个实际问题或困惑,你会因为有了正反馈而变得更容易坚持

    2. 对计划阅读的书籍进行简单的分类:哪些适合碎片时间阅读,哪些需要整段时间来啃(俗称“大部头”)。大部分畅销书都适合通过听书或电子书的方式,利用碎片时间完成。

    3. 如果是为了学习某个技能或领域的知识,最高效的阅读方法就是某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只读这个领域的所有必读和经典。一般情况下,只要你把最经典的几本看完,这个领域的知识你基本掌握。

    4. 书也分“道”和“术”两大类。起步阶段,建议侧重看“术”,待你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有了一定的基础时,转而侧重“道”。

    5. 如果你感觉某本书实在看不下去,那就放过自己,先把它放一边,等你某天想看的时候再翻出来。看书的timing很重要

    6. 不要过于死板地执行你的阅读计划,如果某类书籍让你意犹未尽,那就“趁热打铁”多看几本。

    7. 经典著作值得你反复看,书中很多人生智慧会随着你的阅历的丰富而得到更多层次的感悟。

    Part III:如何分辨好书

    1. 书不存在好坏,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个人认为,在对的时间和状态下看对的书,就是好书

    2. 被评为经典并流传千年的书,一定有它的原因,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3. 当下大部分榜单、书评甚至文学奖都存在“刷”的现象,如果你对自己选书的眼光不自信,那就请教你认为最有眼光的那个人

    4. 看多了就慢慢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如果时间精力允许,那就让自己泡在书海里,慢慢寻找~

    Part IV:一些必读的书籍

    1. 当下中国的教育在心理健康、辩证思维、艺术鉴赏、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比较空白,个人认为这类书籍对个人成长和独立都有很大的助力,建议读一下这些领域的经典。

    2. 中国教育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固化思维,而人的成长轨迹却最容易受到认知的局限,个人建议从中学阶段开始接触一些思维类的书籍,高中和大学是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这些能扩充思维和认知的书籍或者博主,能帮助你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

    3. 多读经典!多读经典!多读经典!

    4. 反复阅读经典!反复阅读经典!反复阅读经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阅读 | 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ts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