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团统一整理档案,在此过程中,部分员工的工龄确定中出现了疑义。引起了职工很大的反响。
集团整理档案中认定工龄时,有一部分的人被直接核减了毕业后在私企的工作经历。但有一部分职工却续上了之前私企工作的经历。职工表示不能理解这种做法。
通过分析不同职工之间的工龄增减。我发现,有报到证的职工被核减了私企工作经历。而档案里没有报到证的职工,认可了当年私企的工作经历。当然,认定工龄必须结合当时的劳动合同、放置在人才市场的档案内容来确定。
通过咨询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员才知道,认定干部身份,唯一的依据是报到证上的日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私企就业,档案由人才中心保管,为了续上工龄,他们也交了档案管理费。可是一段时间后,有机会进入体制,如国企或事业单位,如果人才中心进行了转正定级,实现了从学生到干部的转变,则可以直接走调动手续,保留干部身份。但如果人才中心未进行转正定级等手续,且毕业两年内,则还可以通过改派来保持自己的干部身份。但若毕业两年以后,又没有转正定级,则永远无法找回干部身份,除非考公务员重新就业。
当今时代的毕业生对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这个问题颇为陌生。通过网络搜索才发现,以前报到证对于学生来说那是堪比身份证都重要的物件。所以报到证是毕业生从学校学生到职场干部之间的身份转换证明。
而部分通过劳动部招工形式进入体制内的人员,档案中没有报到证(军转干部,以工代干等情况除外),则被认定为工人。
在国企,工人与干部之间的区别,目前只关注到退休年龄,其他区别不明显。男性干部和工人退休年龄都是60岁,女性干部55岁退休,工人50岁退休。之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发现,女性50岁退休到60岁领取养老金还有10年,而这十年之间,是没有收入的。
这个发现对我来说,有一点震惊。没有收入是一件多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此次工龄认定,明确区分工人与干部身份。2022年,这样的区分,我看不到意义何在,因此我上网查询“国企干部和工人身份的区别”,也打电话问了我在央企的朋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干部和工人的身份有很大区别,但近些年干部和工人身份逐渐淡化退出企业。
很多人说两者最重要是区别体现在退休上,但退休待遇目前都是以“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底层逻辑运行,并非因身份不同引起的。
到目前,除女性干部和工人身份的退休年龄不同外,我再也没有找到更大的不同。
那是否意味着,以后将彻底模糊身份这种区别?
结合最近的了解,个人并不支持以上观点。相反,我认为是在不断强化这种区别。
有人说2023年将不再有“报到证”,但个人认为只是不再有这个形式,不代表不会有身份的确认,比如重要统招的大中专、高校毕业生默认为干部身份,个人直接与公司签订合同,而不再试三方合同。毕竟是信息、数字时代,档案管理起来更便捷,不是吗?
企业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工人缺乏,各省相继出政策、资金支持培训技能工人获取资格证书。已经释放出一种信号,下一步国家将会有更大力度的引导性措施,向技能工人倾斜。
未来,企业发展依然会出现三条晋升通道,一条是管理岗序列、一条是专业技术序列,一条是专业技能序列。
这三条通道,你能走通哪一条,都能在薪酬上有所体现,定不负你期待。
那这三条通道之间是否会打通,我们目前执行的管理体系是通的,而且畅通无阻,反而抹杀了三者的区别,让人弄不清之间的区别。
其实,国企目前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的根源,大概就在于教育吧,当年大学扩招,带来诸多好处,如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房地产行业井喷式发展,教育产业迅速壮大,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然而,大学扩招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中专技工学校大面积关停,技能人才缺失,大学教育资源与扩招规模比匹配,大学生能力缩水,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机构两极分化,教育内卷,推动房价上涨。
而如今呼之欲出的教育体制改革,也直击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失的痛点。
未来的国企,各类人才百花齐放,不必所有人都挤在管理序列争夺少得可怜的领导名额,那些无心在职场为“位子”拼杀的专业型人才,完全可以轻轻松松走专业职称道路,一世安心与自己的专业相处,做精做尖,最后评为正高级职称,薪酬待遇与高管相媲美,何乐而不为;而那些在某个工种上做到极致的师傅,也不必非要花力气研究管人用人的手段,专心做到高级技师,薪酬待遇也会不断晋级,各得其所,何其美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