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陷阱无处不在(独立思考中的其它谬误)

陷阱无处不在(独立思考中的其它谬误)

作者: 书写是为了过脑子 | 来源:发表于2016-02-29 17:47 被阅读158次

    在信息如此泛滥的年代,各种信息狂轰乱炸,如果没有一双明辩是非的眼睛,很有可能被炸得五马分尸。各种公众号,广告,用尽一切手段,吸引着大众的关注。哎,本想写点铺垫的,发现写不出什么,算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今天说下另外几个常见谬误,而且这几个谬误是营销段子手们常用的, 如果你也炒股的话,也会经常碰到。主要分两大块来说:

    1分别介绍说下错误类比谬误,事后归因谬误,因果混淆谬误,马后炮谬误

    2 面对这些营销洗脑,我们能做什么?

    错误类比谬误

    什么是错误类比谬误呢?简单地讲就是:如果事件A和另一个事件B有几个地方很类似,那么它们在其它地方也相同或者类似。类比这种东西在文学作品中起修辞作用,但发现它用在证据中也很普遍。为了解释或证明一个我们陌生的事物A时,营销段子们就用另一个相类似的且我们比较熟悉地事件B来解释或说明。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老习惯,举个例子吧,其实生活中用类比这东西营销洗脑的例子很多,举个最近印象深刻的,云在指尖,大概七八月的时候,发现微信里有几个人在做这个。它们每天在群里用来洗脑的几句我印象很深刻,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当初淘宝出来的时候 ,一样有很多人说马云是个骗子,当年怀疑阿里巴巴,淘宝的,如今肠子都悔青了,当一个新事物出来的时候,它必然会遭到大众排斥,如今的云在指尖,情形和当年淘宝很像,都是新生事物,你们要知道当年的阿里原始股东现在富成什么样了吗?就连最早的淘宝卖家也都财务自由了。你们还不快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怎么样? 看了会不会觉得马上要行动的感觉?其实它们的原话更震撼,一连串的排比轰炸你。云在指尖是个新生事物,对于大众来说都不是很熟,它的前途如何谁也说不定,为了蛊惑大众加入云在指尖,就用了个大众熟悉的淘宝,以此来说服,打消顾虑。它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说云在指尖和淘宝在很多方面一样,那么它也能和淘宝在其它方面一样或者类似。当年的阿里淘宝在国内算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人关注,有很多人质疑,现在的云在指尖在国内也算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个毛,那是它们自己说创新),也有很多关注很多质疑。淘宝现在这么成功了,那么,云在指尖也是很有前途的。大概就是这么个逻辑。就像很多其它的谬误一样,单独拿出来,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它的破绽。但平时我们一不留神,就会被它“洗脑”(PS:我没有说云在指尖就一定不会有前途的意思,这里只说它这里的谬误)

    类比做为一种论证手段,也不是完全没有它的可取之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作为论证的效力如何,如果从0到10,10为满分,这个云在指尖的类比作为证据效力能得几分呢?要知道答案,除了要识别出错误类比谬误外(比如我们刚才讲的) ,还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怎么评价一个类比?有两个因素需要参考:

    1找到相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相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例如何

    为了说清楚上面的几点,先说下什么是相关的,拿上面的云在指尖阿里淘宝来说 ,相关的相同点就是两者在当时都是新生事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而这个相同点跟它们的洗脑目标是相关的,它们的洗脑目标很明显是想证明云在指尖也很有前途。不相关的相同点是什么?比如刚出来时都有大量的质疑声,而这点是和有前途没什么关系的。相关的不同点可能就更多了,阿里出来时互联网在中国才刚起步不久,没什么竞争,再加上马云本人的能力,创业团队的背景,各种风投的资金注入。这些都是创业公司是否会有前途相关的,而这些相关的都是云在指尖所欠缺的,但是聪明的段子手们从来不会提这些相关的不同点。现在很清楚了,相关的不同点远远多于或者重要于相关的相同点。如果效力按1到10打分,这个类比的证据效力可能就只有两三分。类似的洗脑生活中到处是,只要用心去察觉。

    事后归因谬误

    如果事件A在事件B之后发生,那么就说事件A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事件B,其实很可能两者根本没有因果关系。这就是事后归因谬误。此类谬误经常被用于一些迷信活动,作用大致也是洗脑。比如某个人自从上次去烧了香送了钱之后,家里年年好运,财源广进,然后那些巫婆就对新人说:你去打听打听,上次谁谁来我这拜了菩萨之后,买了房买了车,谁谁病也好了。可是,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这完全是个巧合。自从烧了香拜了佛运气不好的一大把,那些巫婆会提这些人吗?老百姓也不愿听这些故事,如果它们花了钱更是如此。因为大脑有个神奇的功能:我们只想知道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尤其是我们在它上面投资了时间或者金钱。炒过股的可以想想,如果你买了一个股票,你往往会去关注一些这股票利好的消息,对于一些利空的消息,你往往不会去听,也不愿去听,为什么,因为你在它上面投了钱,你有了偏见,在佛家叫执念,一旦你有了执念,你只能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再仔细想想。突然又想到马后炮谬误,先说完这个,等下专门说下马后炮。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咱们的官员身上。比如哪个书纪调过来之后,这个市的经济突飞猛进。然后此官员会理所当然地把这些政绩归因于自己的到来。其实很有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在此书纪上台之前,这个地区的基础在前几任的基础上已经打得很牢了,经济计划早几年就制定好了,他一来,这把火正好点着了。我这样说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原因,没有任何情况都否定,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凡事碰到事后归因的情况,我们要留个心,要有其它的证据来辅助证明 。

    因果混淆谬误

    说下一个谬误,我先说几个例子,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它们叫什么谬误,只是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点,姑且叫因果混淆谬误吧。以前看过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是一篇奢侈品牌香水的软文:据调查(也不知道是什么鬼调查,样本容量有多大):用奢侈品牌香水的女人,比不用香水的女人更成功,所以,女士们,用香水吧。(大致是这个意思,原话肯定比我这雄壮得多)类似的例子还有: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准备参加高考的一部分学生去上了一门专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的培训课程,结果,比起那些没参加培训的学生,他们最后的得分高出许多。后来培训方根据这个,到处宣传他们的培训可以让孩子学习成绩瞬间提高许多。看完这两个例子有没有发现,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不是A导致B,而正是因为有B的人才会去A。比如香水的例子,并不是香水能让你成功,而是成功女性更有条件去用奢侈品牌香水。同样,不是因为参加了一个简单的应试培训,学生的成绩变好。而更可能的结果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有可能去参加培训,因为他们更有希望。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反正也考不上,浪费钱。我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培训的作用,我相信它们肯定是有点作用的,但如果培训机构拿这种统计数据来过分夸大它们的功劳,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样说来,我们的什么省级重点高中,新东方,可能也没宣传的那么牛逼 ,道理类似。

    马后炮谬误

    此类谬误经常在证券市场分析,成功学,历史走向中出现。拿炒股来说,现在的行情会上涨还是下降,谁也没个百分之百的确定。但如果一周后请一些证券分析师来分析,对,没错,电视节目请的什么什么大学教授就是专门干这种事的:观众朋友们,我们来看一下,上周为什么会触底反弹呢?我们看一下,在前几天出现了一个双底形态,而且这是个很强的支撑位,而且。。。。。所以,这次触底反弹,是很正常的。明白了吧。

    成功学大底也是玩这套啊。比如谁谁成功了,就从后往前推他做了哪些比较重要的决定,坚持了哪些,而正是那些决定,那些坚持,才导致了今天的成功。他们会把很多原因都省略掉,如果在当时的情况,谁也不能确定他一定能成功。这就好像你问我中国未来能不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我想没谁能说一定,也没谁能说一定不。但如果,五十年后,中国真的超越美国成为世界No1了,然后又会有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出现在历史节目中,说些类似于:今天中国能走到这步,是必然的,我们来看下。。。。。,所以很多所谓的历史“专家”也是这么玩的。

    看过足球比赛的,经常也会碰到这种情况,请来的什么张指导,陶指导,比赛结束叫他们点评一下比赛,他们会说:当时谁谁受伤下场,我就感觉谁谁要输了。当时那个点球没进,我就感觉胜利的天秤向对向倾斜了,那个点球是比赛的转折点。

    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玩自已的,日常生活或者考试失败,我们也习惯根据结果从后往前推着找理由,比如:要是当时我复习了这个重要知识点时,我就不会考这么差了。可问题是,结果没出来之前,你根本不知道那是要考的重点。

    社会心理学上有个“反事实推理”,有兴趣的去百度下。马后炮的核心在于:事情的结果作为一个信息如果被我们接收,就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认识。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结果论者,一件我们直接参与的事情产生了糟糕(或好)的结果那么一定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或做对了),隐藏在这一信念背后的,则是我们塑造的因果关系。 马后炮有个经典句式:要是。。。。。。就不会。。。。。。。。如果说上面的几个谬误常用来洗脑的话,那么马后炮主要是用来装逼了。

    发现没有,上面的谬误有个共同点,都有过分简化因果关系的问题,相关利益方总是喜欢突出对自己有利的原因,而不透露其它替代原因给你,因为他们不想让你贬低他们那些断言的无疑性,不想让自己利益受损。

    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种谬误呢

    除了要(what)识别此类谬误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how)知道怎样破。我想,最实用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证据的背后会不会还有其它替代原因。要寻找替代原因,需要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于同一事件,要站着不同的利益方考虑,阅读事件的多种不同版本来帮助我们扩大见解的范围。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讲下,比如一个成功的马拉松选手,别人问他,你是怎么成功的?他为了突出自己的天赋,会说我其实没怎么练,我体能一直很好。那如果那为了突出自己的勤奋,他可能又是一个版本,我天天练,我以前身体很差的,连上个楼都气喘.你听完后觉得相当励志,从此你也立志成为一个马拉松选手。然后哪天他代表他们长跑队去做个演讲分享,版本可能会是这样:我以前身体很差,人也懒,要不是我们长跑队的队友长期以来的鼓励和指导,我现在肯定坚持不下来,朋友们,想成功地完成你的首马,join us !! 。如果不站在不同利益方考虑问题,我们怎么可能知道真相?再说,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一定知道真相,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自己,否则,老子不会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说实话, 单独拿出来我们很容易能发现这些谬误,但如果察觉能力太差,一不小心又会中套,这样说来,知道和做到之间,其实很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陷阱无处不在(独立思考中的其它谬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ug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