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烂在泥土里
没有哀愁,没有痛苦
就这样嗅着泥土的芬芳
感受着花草破土而出的快乐
曾经总觉得,年轻真好。可以东想西想瞎折腾,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到最后很多东西都是一场空,不禁失落。承认自己没有才华没有天赋,真的做不好一件事真的是件很残忍的事。
其实我比任何人都要渴望安稳,平静的生活。我厌倦了漂泊,我渴求安稳。人家都说射手座是个热爱自由的星座,一言不和就去浪,没事就爱哈哈哈。相比之下,我可能真的是个假射手座。或者说我本身就是矛盾的。一面渴望安稳,一面向往自由。
一开始我也许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我喜欢和朋友聊天巴拉巴拉说个不停,有很多话可以说,也有很多情绪可以写。而现在我的文字空洞而无力,似乎不再会讲故事,不再有感染力。我越来越变成,一个小透明。从最开始讲笑话的人,变成了一个倾听者。不是没有故事,没有可讲的东西,而是我的故事太过于悲伤,连我自己都不愿意想起。一个人在心里消化的情绪,不敢对人言语的委屈,哪怕说了,她不曾经历,她也不会懂。就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无话可说。
我有一个朋友,总是喜欢发微信和我聊天。然后抱怨她的工作多么多么单调,她说她学不到东西,她感慨生活的艰辛。然后给我灌输一大套她的“大道理”,告诉我她曾经多么惨的经历,她看到了什么样的黑暗。其实我没觉得她过得多么的不好,起码我还看到我身边很多人都不如她,可是她并不快乐。通常一顿聊天下来,我只觉得她有些放大自己的痛苦,那些糟糕的经历对我来说并不值一提,我觉得我才是那个最需要治愈的人。可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承受能力也不一样。于是我只能安慰她,也劝说自己,唉,咱们就是活的太通透了,那样反而更容易痛苦。
比起同龄人,也许我们经历的更多,就像那句话,小小年纪的我们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生活从未善待过我们。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幸运,有些不幸没有发生在你身上是你的幸运,有些不幸发生在别人身上不是他们活该。
最近喜欢看上了老电影,尤其是之前没看过又在豆瓣上评分比较高,口碑比较好,很经典的年代久远的老电影。才发现,好多年前拍的好电影真的是一个宝藏,突然很嫌弃自己,觉得自己只看现在的电影真的很肤浅。现在的电影啊,难免充斥着浮躁之气,为了圈钱完全不顾影片质量,粉丝经济下的小鲜肉电影完全不顾演技。
看了一部94年的电影《活着》,是巩俐和葛优演的,要不说人家是影帝影后呢,演的真的是很感人。
有庆死了镇长把有庆的尸体推过来那段葛优的演技炸了,把痛苦内疚,不愿意相信现实的悲痛情绪演绎的淋漓尽致。
故事主要说的是20世纪50年代富少福贵因为嗜赌输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妻子携儿女也离开了他。于是落魄的他决定好好做人,而后妻子家珍回来和他过日子。福贵做起了皮影,结果又被抓去充军,回来后女儿哑了。后来儿子又阴差阳错被春生开汽车撞死了,母亲病死了,女儿难产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和妻子家珍,女婿和外孙。
电影中或许还是温情的,没有像小说中那么残忍。小说中有庆之死是由于人性的卑劣——由于有庆的血型和大出血的县长夫人一样,小小的友庆被抽血致死。凤霞的死是由于不可制止的产后出血,自然也没有什么王教授。老全的死是事出偶然。春生由于文革中的折磨自尽了。也没有几次三番上福贵家致歉的情节。家珍死于疾病。二喜死于事故。馒头(小说中叫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小说中只有福贵自己活了下来。
看完电影之后不愿再看小说,书里的结局真是太惨了。只有福贵自己活了下来。这该是怎样的孤独和悲痛……
人活着真是太不容易了。很多人生活只是为了活着。好像无论哪个时代,鲁迅笔下的“吃人”社会从来没有改变过。
也许没那么悲观吧,
我自己劝慰道。
最后发两张两个时期的凤霞小姑娘,这两个场景看的我分分钟泪目,演技太好了~
我应该烂在泥土里——《活着》观感 我应该烂在泥土里——《活着》观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