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一个项目,昨天中午跟大老板过方案,有几个感触:
1. 职场的每一次presentation,都会给你标上价格牌
因为修改的时间有限,老板有空的时间也有限,所以方案在还没有改完只是“大体弄了一下”之后,就跟老板去presentation。
虽然在presentation的时候,说了这是初稿,老板也说没事就简单看看,但是每一次的展示,都是一种自我价格更新的过程。
很遗憾,在展示的过程中,因为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整体go through一遍,所以很多逻辑上,演练上,非常的不熟悉,甚至还出现草稿页的出现。虽然老板嘴上没说什么,但是我相信如果做的更完善一些再show,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珍惜在职场上的每一次presentation,因为它都暗暗标注了价格。
2.要明白自己工作的战略位置
昨天在做方案的时候,把方案做成了Agency给甲方的方案,但是在老板的提示下,我才明白,我写方案做工作的角度和目的,都应该是把自己公司最大价值加以利用和加以放大,而不是单纯的从一个“咨询者”的角度,给出方案的建议。
这让我想到了辉哥那天跟我提的,关于一个好的方案,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是要确定方案的关键因素。
在有的时候,关键因素是一个解决方案,有的时候,关键因素是体现自己平台的价值。当关键因素搞错了,整个方案就没有价值了。
3.要明白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以及方法论的适用性
在弄清楚关键因素之后,得要明白解决这个问题的框架以及方法论,在中国,定位理论已经成为咨询公司最常用的理论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可规模化复制的一种理论,动不动就那王老吉,拿香飘飘,这些理论做例子,一碰到问题就强调差异化,强调定位,强调抢占山头。如果山头这么好抢占,占领心智这么简单,还需要再去咨询吗?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解决方案了吗?
定位理论从来都没有过时,只是随着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定位理论需要被实时更新,以便于更加适用中国市场,或者是要解决问题的这个行业与市场。
因此,明白经典理论的背景,明白自己这个行业的背景,就是要弄明白,哪些是可以用的,哪些是要变化的。一味的照搬,只是从What层面的邯郸学步而已。
201809014 第四季度日思 #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