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地是河谷两边开垦的,人居住在高处,没有机械的时代,刚包产到户,我这个初中生算是主要靠劳力,驾子车是最重要的,条件稍好的撘个车借力。当时就想,河上架个桥多好,不要上到顶,下到底,在土里抱食,收秋打夏,不停息,还饥一顿饱一顿的。时隔三十年,想想还觉得累和苦。有养生专家说,红苕吃了对人身体好,我想起就胃作酸。
时来运转,我和家人都先后进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梦想成真。和父母聊起过往,感恩遇上了好时代。
偶尔回村,看到乡亲们,劳动工具有了大改进,农用机械越来越多越好,但是河沟里种地没有根本改变,大部分青壮年都进城谋生,好多人好多农具都认不全了。偶尔也想想,啥时候能在河上搭个桥呢,那怕简易点的。势单力薄,人言微轻,还是帮不上乡亲的忙。
一晃,三个十年过去了,听说要在村西修一条路,而且是国道,G127,我为乡亲庆幸。
新修国道,网上查不出,不管他,只要能惠及百姓,那怕就是国道连接线。新项目,新速度,划线丶清表丶打路基,修路超过预期。眼看愈来愈成型的路,我愈发隐忧,为什么划线要靠近乡亲的房基,甚或1南边还拆了十来户。路再往西规划,那全是去世的乡亲。穷改门,富迁坟,也许乡亲都还不富,所以只能迁就活人。
G127很快通车了,没有剪彩,没有鞭炮,可是乡亲不能随便上路,更不能用作生产路,生产桥,有乡亲图省事,走在新路上赶集上会,交通事故不断。实际上它主要是分流了城里的大货车,车水马龙,昼夜不息。靠近新路的乡亲,被近在咫尺的燥音困扰,纷纷进城享受城上城下的现代生活。
有了积累后,和漂泊海外的林弟多次商议在村里好好设计,好好建了庭院。毕竟那儿是我们的根,也是魂牵梦绕的地儿,看来失望了……有了桥,没了路。
乘着开会调研之机,沿着新道,一路走过,看见西山,到处被大大小小石场挖的这儿一块,那个一片,象似在大地贴上膏药,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刺眼,乡亲们是都要学愚公移山吗,不达小康,挖山不止。西山的生态十分脆弱,烣复生态,步履维艰。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新路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