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少读当代作家的作品。徐则之所有走进我的视野,还是因为公司领导们都在北大圈子里,经常提到这个人。我搜索了一下,他新出的书是《北上》,但获奖的书是《耶路撒冷》,最打动我的是《耶路撒冷》的推荐语——“70后一代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因为在我的阅读经历里,好像很少有那本小说给予了这么大的评价,说能够写出一代人的成长与心灵史。
书很厚,说实话,在这个周末完成阅读之前,曾经某天里随手翻阅过前面几页。大致的印象是细节描写特别多,但是整体情节推动力不强,缺少强劲的推动我去阅读的力量。这本书范过之后,就躺在我的床头很长时间没有动。周末觉的比较慵懒,然后就随手抄起了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总体评价如下:
1.作者有比较宏大的叙事理想,但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还是没有出来
作者把故事大背景放到了京杭大运河边一个城市——淮海,故事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花街”。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各个不同的城市,各自有不同的职业,各自有不同的境遇,同时作者还提到了当代中国中的一些大背景:知青下乡,改革开放等。但放到整个小说来看,这些历史性的背景都是点到为止,并未成为作者想要阐述的“70后”一代成长的扎实的生活背景。因此,一方面宏大感没有出来,而故事主体人群切实需要的生活背景又没有写透。
2.故事的线性叙事常被打乱,读者需要转换思维和场景
作者设计整个小说的叙事,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主线故事,一个是作者所写的“70后”专栏。主线故事是主体,专栏是辅助的。这样的设计,其实有点打乱读者的思维,需要进行不同场景的切换,甚至有的时候会产生不阅读专栏部分,而只阅读主线故事的冲动。
另外,我觉得专栏目的还是不太明确的。仔细阅读前面三个专栏内容,会发现跟前面的主线故事相关的,是来探讨主线故事的意义。但是写到后面,专栏内容与主线故事的关系,就不那么明朗了,整体特别绕,不知道要讲什么。
3.“70后”的成长史、精神史的评价,有点高
所有故事人物的联结点,其实是“景天赐”的自杀事件。在这个自杀事件中,每个人都背负着属于自己的沉重的十字架。易长安让景天赐在雷雨天和其他人在运河里进行游泳比赛,导致他被雷击,造成易惊;景天赐自杀使用的刀片是当时杨杰送的;初平阳目睹了景天赐的自杀事件,但是却没有及时向大人求救;秦福小看到了弟弟的自杀,却又任其死亡,没有实施挽救。在背负这个十字架的过程中,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赎罪。这样的赎罪,有点西方的原罪意识,坦白来说,不太符合我们民族的性格。另外,这个精神赎罪的经历,不能代表70后的精神、成长历程,更多的是作者一个私人化的叙述。之前我阅读过的朱文颖的短篇(中篇??)《高跟鞋》,通过两个女主角的故事,将故事背景至于经济改革的大浪潮中,反而更能将70后的成长史更有效、更深刻地表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