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196:《坏小孩》读后感

读完《坏小孩》,心中一时难以平静,陷入人物的阴暗一面中。
一个未满14周岁的优秀学生开始在别人犯罪的局中,最后竟然成为布局者,确实应验了那一句:犯罪不可怕,就怕罪犯有文化。
孩子的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孩子的问题自然也是成人的问题。
书中的坏小孩都来自于一个个有问题的家庭,要么父母犯罪,要么家庭关系破裂导致的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甚至反主为客的大学老师,也因为自小生于农村,在城市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最后的婚姻,都处于极度自卑环境中,才有了用高智商不断对利益进行角逐,尽管被他的精细计划一一得逞,无奈,聪明反被聪明误,虽然有了万贯家财,都成过眼云烟。
书中的结尾留有一个类似于A B 剧的选择。所有的证据都掌握在博导的手中,是允许犯罪嫌疑人完成学业,让他的高智商服务于社会,还是把确凿的事实公布,满14周岁后绳之以法?
“他手指停留在“通话”和“取消”之上,只差了一厘米。这一厘米,向右,也许是一个孩子从此过上全新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左,也许他的所有虚伪被揭穿,赤裸裸地展现在周围人面前,心理受重创,改变他接下来的整个人生。这一厘米,通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这一厘米,是世上最长的一厘米。”
如果看完这本书的你,会如何选择呢?
一个人一旦走上犯罪,哪怕是一念之差,如果没得到及时的严惩,基本就回不去了,书中人物犯罪的不断升级,正是一次次逍遥法外的结果。
假设博导选择挂断电话,书中的情节大有可能轮回一次,人很容易陷入到侥幸的得意之中,未来生活中的一个触点,可能就是新一轮犯罪的导火索。
北大学子弑母案,复旦投毒案,一些新闻的现实报道比书中还要残酷。
没有一开始的坏小孩,是因为生活的环境,成人的不同教化,在同一块土地上,要么萌生邪恶,要么滋长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