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我来说虽不及如雷贯耳,但也已经听了多本关于他的各种著作,尤其是他曾经在惠州的片刻停留,更是让人有意无意地想去主动亲近他,各种层面去了解他,想要因为“我吹过你吹的晚风,看过同样的西湖风景”虽是错位时空,但始终未想错过关于他的每一本书。
“艺术即修行,修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说得轻一点是提高自己,说得重一点就是彻悟,也就是获得真理。”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各种适合自己的修行之路,碰巧的是它就像一串代码,带来工作即修行,生活即修行等等各种现代自定义的各种做法皆修行的方法,因为就如书中所说,我们不应定义修行的方法,不同的道路,就是不同的学习方法。
说回“艺术即修行”,对于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说,不管世界如何变迁,从看山看水的世界演化到钢筋水泥的世界也好,在各种历史文化传统的背后,都希望寻找到一个自由表达自己的端口,书里提及“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一切生活中的事物”也正如听得到的“文化参考”栏目,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和解读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慢慢地何尝没有也那么一点点的就改变了自己的思维也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点点的共识,甚至于不知不觉的开始模仿和引用各种艺术表达,开启关于自己个人的人生体验。
只是这个“自然”之辩,这个“辩”到现在很多人网友都说无需“辩”,只要你辩就是你对岂不是少了真理的碰撞,但回头再想,还好只是网友非大家……
但又是哪个“自然”呢?还得多研读几遍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