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模仿者的生活

模仿者的生活

作者: 青糯君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3:17 被阅读0次

            模仿者的生活

      生活,也许就是慢慢学会融入社会的过程。

      但是我们知道,一滴水融入汪洋,就会消失不见。融入社会的我们,是不是同样会被抹去本来的棱角,很难再保持自我了呢?

      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次又一次地被搬上舞台,受到极大追捧。它们有着轰轰烈烈生存发展的表象,却隐含着逐步消亡的心酸事实。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少数民族青年甚至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太多的民族特点无可挽回地被大汉族淹没了、吞噬了、重新排版了。

      以至于在今天的研讨课上,一位广西壮族男生向我们讲述,只会说汉语的自己,甚至无法与只会说壮语的奶奶正常交流,他的无奈与尴尬让我们心疼。

      这个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取向有些不对了。

      文化的发展似乎少了些“存异”,只剩下“求同”。为了与“更多人”接轨,“少数人”也必须渐渐地融入主流,扮演模仿者的角色。

      对于所谓“主流”,近乎“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帕蒂古丽在《模仿者的生活》中痛苦地讲述自己在汉族人的无边土地上,再寻不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甚至影子,只能亦步亦趋,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的痛。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前读起来那么团结而伟大的话,现在看来真的是一种毁灭和劫难。太多的民族与文化难以保持自我而趋向“大同”,只能没入历史的车轮。

      保持自我真的那么难?其实,难度是与物欲主义的疯狂滋长同步的。在一个民族或文化选择追逐更大更普遍化的的利益,多方面涉猎,不满足于本民族本身的利益获取,不愿受限于自己传统的历史根脉以后,那么——牺牲本源文化,进而追随大众的足迹,扮演模仿者而生活,最终活成别人的样子,这样的现象就会理直气壮、蔚然成风。

      文化不死?不是这样的。不死的基础在于人心的不动摇。

      你也许会说,民族文化正逐渐成为新的商机。这样的吹捧,理论上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但是,追逐着这样的利益,将文化当作商品贩卖销售,这样的文化早就失去了生命力,只是以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形式存在。

      或许,或许,有一天唯一懂得如何讲少数民族语言的老一辈们也走了;或许,或许,有一天这偌大的中国土地上只剩下汉人和汉文化了;或许,或许,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孩子长大以后忘记了自己是谁;或许,或许,我们甚至不会觉得伤感,只是认为理所当然。

      我相信我们都想让民族文化活下来,而不是卑微地、不敢喧嚣地趋于大同、渐渐死去。

      如何?如何?把它们搬上银屏舞台就足够了吗?走下舞台,走进生活,让少数民族真正活在生活本身,让少数民族文化融进他们的生命始终,这大概值得我们三思。

      又或者,如果,如果,这是时代的必然,民族文化特色自带的棱角注定被泱泱大汉之风磨平——那么,只当我今日所言是一场说笑罢了。

                                                                                                                      2017/10/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模仿者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ic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