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构想了一个美国在宗教集权统治下的社会形态,和文革时期的中国类似,人人都处于邻里的监视下,稍有不慎便有牢狱之灾。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诞生如此专制的政权呢?本书描述的是在人性沦丧、强暴横行、品质败坏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都对人们为所欲为的意念失效。宗教极端分子为了恢复他们理想中的完美国度,采用严酷的手段统一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并铲除异类,以儆效尤。故事中的使女是集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她看到背叛者的结局,感慨道只要能活下去,她愿意放弃一切自由。只要遵守命令,即可享受到政府供给的生活是何等美好,她不愿像她的朋友一样为了自由付出惨重的代价。
看了这则故事,我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义愤填膺地斥责集权统治,相反,我认为这是为了保护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为在之前所谓的自由国度里每个女人走在街上都有被强暴的风险,但在后来的集权统治下,再也没有人敢在大街上对着女人吹口哨。虽然很多人在高压下人格被扭曲,成为政治牺牲品,而我的现状对应到集权世界里则会成为既得利益者,会过得比现在幸福,我对此甚至有所期待。而在现实社会中我反而比较容易受争议,为什么呢?因为当前社会还没有改变旧社会对女子的部分要求,虽然不是强制规定,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会对已婚女子有做饭持家等各种基本要求,我又偏偏不会做饭,当然比不上那些勤劳持家的女子更具适应力。按照现实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我的幸福纯属运气,但在本书的背景下,我的幸福却是必然。因为在那个社会对夫人是没有当下的诸多期许的,因为国家会分配给我2个马大负责家务,甚至对生育子女都没有规定,还会按需分配给我使女专门负责繁衍后代,相应的,需要我履行的义务少之又少,只需结婚即可,看来我还挺适合活在《使女的故事》里。
不过上述社会虽然适合我,却不适合大多数人,因为他们向往自由的性格会被严格的规定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而且他们的勤劳善良会使其成为“适合”被剥削的底层人民,给他们选择是要么灭亡,要么勤于工作,甚至连生病都不敢表现出来。为什么相比自由我喜欢专治呢?且不问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单单只要按着既有路径执行就能得到丰厚回报的事实就让我很有安全感,而自由太多,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自己承担选择错误的风险,因为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正确选择才可能获得和专制制度一样的回报,往往在选项繁多时你并不知道哪一个是最优解。
从上述故事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项改革只服务于少部分既得利益者,损失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只会在社会矛盾积累到某个点时被群众推翻。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并释放更多活力,我们要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在制度设计上力争机会均等,让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在收入初次分配上体现效率,多种的多收,少种的少收,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收入二次分配上兼顾公平,缩小居民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和调整措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