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摘抄日记2021.7.3

《论语》摘抄日记2021.7.3

作者: 四月的杨柳李娜 | 来源:发表于2021-07-03 13:22 被阅读0次

    学而第一

    01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2注解

    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尊称有子。相传有子学习十分刻苦,为了防止读书时睡着,“以火焠掌”。在孔子去世后,有子因似于孔子,曾被短暂推举为老师,后因学力不足而被赶下。有子主张“以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篇》1.12)、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篇》12.9),对后世影响很大。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篆书图片,上部为“老”,下部为“子”。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说文》的解释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善事父母为孝。注意“事父母”前加了个“善”。侍奉父母不仅仅是赡养衣食,还有发自内心的敬意和精神上的关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关怀才能心平气和,表现在面部上才能有和缓之色。其实父母图子女什么呢?不过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家和万事兴。

    其二,子女在孝敬父母之余还需要承担着传承家族的重任——繁衍生息,孟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影响很深。

    弟:悌的古字。

    悌,篆文《说文》:悌,善兄弟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弟,甲骨文,弟,韦束之次弟也,韦束就是牛皮绳,用牛皮绳缠绕物体,表示一种次序。引申到人与人之间次第而生的关系。《尔雅》有云: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犯:冒犯。

    鲜:少。“鲜”字在《论语》中出现6次,都是“少”义。

    这一句还可以这样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也能说通。

    译文:他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作乱:造反,有成语“犯上作乱”。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译文: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致力于。

    本:《说文》:本,木下曰本,指树的根部,这里指根本。和“本”相对的一个字是“末”,《说文》中说:木上曰末,图片,指树顶端,也就是树梢。

    对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至于树枝末梢则是次要的了。所以我们将主次颠倒称之为“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立:本义指一个人站立在地面上。

    道:指一个人行走在路上。《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

    生:《说文》: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本义指草木破土萌发。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基础),根本(基础)稳固了,“道”就会产生了。

    5.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说文》:仁,亲也。本义: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 • 经解》)“仁”是孔子的核心主张,后面将重点讨论。

    另有一说,“人”“仁”通用,这里应是“其为人之本与!”与前文“其为人也”相对应,译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也能说通,我赞同前者。

    译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仁”的根本吧!

    03 心得

    1.情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社会稳定主要依靠三样东西:法律、道德、情感。法律惩恶,道德扬善,情感维稳。其中情感是基础,一个人有爱就有德,兼之以礼,则“有耻且格”,法律只是一个防范作用。相反,一个人无情无德,法律又能防范到什么时候呢?现在国家将青少年刑法适用年龄下调,网上一片欢呼之声,这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刑法适用年龄的下调,是不是也宣告我们的道德教育在过去几十年的失败呢?这值得反思。

    情感是稳定的基础,人情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是亲情。子女之父母,弟弟之兄长,这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天伦之情。孔子生活在一个父系家长制嫡长子继承的社会。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天子是天下人共同的父亲,一个人在家尊敬父母,在朝堂就会为君主尽忠。一个人在家敬爱兄长,在外就会服从上级,这似乎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关系。相反,一个人如果不孝不悌,即使他才高八斗,天子也不敢任用,因为他既然敢忤逆父兄,有朝一日,也就敢“犯上作乱”。

    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今日是孝子,明日就能成为忠臣,“孝”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贯穿到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篇》13.18)

    在孔子看来,父亲偷了羊,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这才是正直。相比于偷窃,父子之间的“亲亲之爱”更为重要。如果父亲犯了事,儿子去举发,那就破坏了父子亲情,一个人对父亲尚且如此,对他人就可想而知。这就是所谓的“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不仅为社会舆论所倡导,在法律上面前也比较宽容,为父报仇甚至会得到天子的特赦和嘉赏;相反,对于举报亲属,即使确有其事,也会依照亲属关系远近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处罚。除非亲属犯有十恶不赦之罪,有危害天子的嫌疑时,子女才可以“大义灭亲”,因为天子才是最大的父亲,忠爱天子就是最大的孝。不过即使如此,在社会舆论中,这个人也会为人所不齿。(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

    2.道德规范是一对双向关系

    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恭,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是一对双向关系。在家庭之中,先有父后有子,先有兄后有弟,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父母的养育和慈爱的基础上。前者对后者具有养育、友爱、教育的义务。古话说“长兄如父”,强调的不是弟弟需要像孝顺父亲一样去尊敬兄长,而是兄长具有和父亲一样教导幼弟的责任。

    臣子是否尽忠君主以及如何尽忠,取决于君主如何看待臣子,战国豫让有句话说的很明白:“众人遇我,以众人报之;国士遇我,以国士报之。”(《史记• 刺客列传》)孟子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离娄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摘抄日记2021.7.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im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