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今年的天气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样悲戚戚的,而是“清明暖阳三十度,路上行人欲赤膊”这么提早入夏的感觉,天气晴朗确实也少了一点伤感气氛,多了一种去户外踏青的错觉。
车行到哪条路都堵,一个原因是杭州正在大张旗鼓开挖地铁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扫墓踏青的人数众多,这是每个人基本不能请假的节目,否则就要背上不孝的心理负担。
我国的墓地一般都选在山上,农村人以前是入棺土葬,自己到山上划一大块地,做成一个大冢。实行火葬后政府都统一建成公墓,从山脚往上密密麻麻地排列上去,苍松翠柏之下庄严肃穆。
国人选在山的南面安息的原因,首先是相信这是阳宅风水好,另外也是不用占据良田的缘故,毕竟中国现在耕地有限,活人都不能实现粮食供给,就决不能被死人占用了。
从山脚往上走,立起的墓碑面朝来者,记载着何人生于何时,卒于何时。谁都是那么用力地活过,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常常,存在于某一段逝去的历史中。
近年来公墓禁止烧纸钱香烛了,提倡鲜花祭拜,但国人还是要准备些瓜果菜疏青团,加上酒类饮料之类给先人食用。老一辈总是相信烧点纸钱过去给先人用用甚好,甚至还有美元欧元,真是不记得祖先到底仙游到哪一国了。
但墓地价格一直在涨,按照面积算也不比活人的房产低。以后死不起只能选择树葬壁葬,或干脆江葬海葬了。哪像美国人民还能够自主选择土葬,可以找一块草地,墓碑也平放着,仿佛四肢摊开安眠于大地。
浙大倪老师说,从信仰角度看,中国人的真正传统信仰是“信血缘、信亲情、信祖宗”,确实说得不错。国人没有一个从小到大就能固定的信仰,或者长大后每个都信一点,又每个都不全信。但对于长辈都是尊敬有加的,毕竟是农耕民族,做人做事不能愧对祖宗。
我理想中的墓地是一个小花园,先人前辈都能葬在一起。一是人死后在列祖列宗的怀抱里安息,也是叶落归根,回归大家庭。二是后人祭扫方便,不用东南西北到处奔波,那种天各一方要跑几个公墓祭扫的感觉实在不妙。
圣经里说:“你要享大寿数,平平安安地归到你列祖那里”。创世纪15:15
祭扫完后没事,我也会四处转转看看边上的其他墓碑。国人大多没留墓志铭,不知生前是干啥的,活得开不开心。基督徒墓碑上则有显目的十字架,写着“在主怀里安息,等主再来”的字样,肢体虽幻灭,灵魂得永生。
合葬墓碑上许多都是男人名字显黑色已故,而女人名字是红色表明尚且健在的。明显是大多数男人死得早,男人是否更容易厌倦今世?
或许男人更多是积劳成疾,或许是被不健康生活所害,或许是被女人唠叨郁闷而死,总之值得思索。男人当自强,不要留女人一个人孤零零在世;女人也要好好照看你家男人,老了独守空房的滋味不会好受。
《皮囊》书里写道:人死了应该还有灵魂,脱去皮囊的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这有点像佛家说的人死后经过六道轮回,为善者是可以重新投胎做人一样。
墓地埋葬里的只是化作灰的皮囊,而灵魂早已是经过轮回重新为人或其他的了。但得到新皮囊后重新为人后,有了新的血缘和辈份,应该和前世断绝所有关系了。所谓前世情人乃是今生女儿之类的,也只是饭后茶余之玩笑了。
《寻梦环游记》电影里讲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跳呼吸停止,你被医生宣告死亡;第二次,是你的葬礼之后,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而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你就真正地死去。
影片中的亡灵节是人们以欢庆节日的方式迎接亲人亡灵的归来。大家载歌载舞,互相述说各自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所见所闻,没有悲哭哀啼,充满祥和气氛。
这样的场景让人羡慕,死后还能相聚真是对生死最乐观的态度了。但除非名人,死后能被孙子那辈记着就是万幸了。人都是健忘的,你还能记住你的太爷爷(曾祖父)那一辈的人和事么?
我们清明节祭祖也是说明没有忘记祖先,每年都唤起对他们无尽的思念。他们还没真正地死去,他们的生平事迹还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们的音容笑貌还那么清晰。逝者已逝,生者好好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
人各有命,迷信的说人的寿数早已记在阎王爷的生死簿上,再折腾也逃不出命定。佛家说死就是往生,儒家思想则是努力过好今生,不会有来世。信基督教信耶稣的听主教导,受主保佑,能得道上天堂。
对于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对普通人来说,你有怎样的生死观,就有怎样的今生来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