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讲的是梁宁产品课有关角色化的内容,什么是角色化,就像在古代底层农民面对皇帝一样,其实他们并不认识也不了解皇帝这个真实的人,而只认识这个角色,旧的皇帝死了,新的皇帝又会上来,那么,做产品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角色化有什么关系呢?
一.人的群体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一个群居动物,天然的具有想和其他人呆在一起的特性,当一个群体形成的时候,这个集体也会拥有它自己的所谓“集体人格”,比如学生,下属,老师等集体,你会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普遍的相似性,这种集体的相似性就是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其实就是角色。
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角色?
因为预期,或者说是效率。
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我们会和许多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可能对每个人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对方脾气秉性,人生经历,所以为了避免发生矛盾,我们就给某个集体一个角色,使得当我们面对这个集体中的某个人的时候,就可以预期到对方的反应,比如我们去餐厅吃饭,面对服务员这个角色,我们就没必要去了解这个服务员的性格爱好,因为我们知道他的责任是在餐厅内为我们服务,我们点餐结账的时候叫他就行了,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大大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二.产品经理为什么需要懂角色
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进入某个角色里面?
是我们天然就想成为某个角色吗?在成长中自然就想当个好角色、好职员、好领导吗?其实不然,只有在社会需求的压力之下,人才会扮演某种角色。所以很多产品经理经常会说“应该”,就好像某个人就应该按照社会的要求这样去做,比如一个产品经理打算设计一个给大学生使用的产品,有的产品经理就会下意识的认为,学生嘛,当然应该是以学习为主的,但却没有想过,一个学生上玩一天课后躺在床上休息,还真的会有[虽然今天上了一天课,但回到寝室应该继续好好学习呢]的想法吗?
所以做产品,不能基于对用户角色化的认知去设计功能或者需求,而要把每一个用户真真切切的当作一个[人],基于对人真实需求的探索,才能真正抓住真实的需求,而不是用户在角色当中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