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面特殊的旗帜,它既非抗战期间的国旗军旗,也非缴获的日军军旗,而是一面印有死字的“死”字旗。
抗战期间在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居住着一位叫王者诚的老人,当地人称他为 “者大爷” 。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 “者大爷” 的长子王建堂报名参军,就在“义勇队”在安县快要出发的时侯,王建堂的父亲王者诚从曲山镇寄来一分包裹,请邮局转交就要出征的儿子。这份包裹首先到了县长成云章的手里,他打开一看,不禁为包裹里的内容感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包裹里是一块大白布做成的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左侧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右侧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现在如今,这面”死“字旗早已丧失,在北川县文化馆内仅存有一面根据推测而制作出的复制品。眼下,我们很难想象得出当年这位白发老父那双饱经沧桑的手在握住斗笔时是怎样的抖动和一挥而就或是浓墨重笔!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老父在写出“死”字时,老父的胸怀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惨痛又是何等的悲壮!总之,“死”字大旗作成了,父亲将儿子送上战场。
王建堂参军以后,一直带着父亲做的 ”死“ 字旗,七年间他曾四次负伤,每次都是用 ”死" 字旗包裹伤口,解放前夕王建堂随川军起义回到家乡,于1992年去世。
川军出川
首批出川的10多万川军,分别从东路和北路离开家乡,东路是由刘湘亲率的第23集团军,他们出川东沿长江而下,当时驻防贵州的杨森和郭汝栋部,由贵州出发直奔赴淞沪战场;北路是邓锡侯率领的第22集团军,他们翻越秦岭急赴山西战场。
当时川军的装备十分简陋,肩背斗笠大刀,身穿单衣短裤,脚蹬马眼草鞋是他们的典型形象,带着简陋的武器。
川军杨森部走路、坐船、赶火车,行军1000多公里最先到达上海,赶上了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场恶战,这也是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打响的第一仗。
杨森决与城共存亡——饶国华
参加淞沪会战的川军,在陈家行一线与日军激战七昼夜,一万四千名官兵伤亡一万多人,几乎全部打光,川军杨森部血战淞沪的时候,饶国华正率领川军团145师继续东进,当时他们已经走了两个多月,步行2000里,在大批中国军队向西退守南京的时候,饶国华所在的川军第23集团军,是唯一的一支东进的部队。
饶国华1937年11月27日,日军出动机械化部队4000余人,在27架飞机的掩护下猛攻泗安阵地,战斗打响三天后,日军依靠装备优势攻陷泗安,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饶国华拔枪自杀。
————饶国华是抗战中第一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
以身殉国为民族争光——王铭章
122师从1937年9月12日出发,步行了一个多月,身上的衣服、草鞋已经破烂不堪,可是蒋介石答应给川军换服装、换武器的承诺一直没有兑现。
11月底的山西已经开始下雪了,可王铭章所在的22集团军官兵,依旧穿着出川时候的短衣短裤,拿着四川造的土枪。
王铭章没人要的川军团就这样被调往五战区李宗仁部,三个月后,王铭章奉李宗仁的命令,率部前往山东藤县一带布防。
1938年3月14日,日军对藤县发起全面进攻,王铭章指挥川军死守滕县,三天后,日军攻破城墙,王铭章立即在指挥部召集会议,准备与日军展开巷战,在敌人机枪的扫射下,王铭章身上多处中弹,随行官兵也多被打死,眼见大势已去、危城难守,王铭章用手枪饮弹殉国。
————王铭章是抗战中第二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
身已许国,大宗执璋——许国璋
1943年,这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第六个年头,这时候的川军已经由最初的两个集团军增加到七个集团军,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战场,参加了正面战场的所有大规模对日作战,常德保卫战就是其中的一场战役。
当时川军将领许国璋,正率领150师驻守湖南,他的任务是从侧面袭击日军,许国璋是四川成都人,刚出川的时候他是一名旅长,后来因为战功卓著晋升为师长,在常德保卫战中,川军150师被日军三面包围,而背面是滔滔江水、无可退守。
许国璋许国璋率部坚守阵地,在与日军激战负伤昏迷不醒,手下官兵以为许国璋已死,将他抬到郊区一间农舍,等候天明准备渡河转移,许国璋醒来后得知阵地失守,举枪自戕,壮烈殉职。
————许国璋是抗战中第三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
《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 原稿抗战胜利以后,《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
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人以上。
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1945年10月8日
无论是川军高级将领,还是像王建堂一样的普通川军士兵,甚至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川军战士,都注定会被历史铭记,他们凝结而成的“川军”注定青史留名,“川军魂”更是永不灭的“中国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