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被教育要独立,却在城市里活得愈发孤立,表情包下没有表情,社交软件外没有了社交,我们缩短了距离,也缩短了社交圈,你的社交圈能容纳几个人,是一个人的发呆,两个人的相谈甚欢,还是三个人面对面的嬉笑打闹。”
这是第二季《很高兴认识你》第一期:李雪琴谈年轻人“社恐”的开篇语。李雪琴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圈,对她个人而言超过6个人的社交就会显示出不适。
她目前的社交方式竟然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从朋友圈往外扩展。侃侃而谈的李雪琴,居然会对人充满恐惧,羡慕那些社交达人。
她在脱口秀说:“我就没办法跟人交流,跟合租室友的沟通方式就是发微信,有人把门敲得震天响,都没有人开门。她俩躺在各自的房间里,在微信上聊,“你听到敲门声了吗”
我能想象如果我家着火了,我收到一条微信,你的室友“拍了拍”你说,快跑。喜欢用社交软件,有效避免了社交。”
看到这段脱口秀的时候,我在屏幕前疯狂地点头,线上聊得表情包满天飞,活脱脱的社交牛人。可是一到线下就变得又怂又害羞。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与人对视,一定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吧?
当李雪琴跟周迅、阿雅一起去一间小酒吧,周迅、阿雅跟酒吧的老板、常客聊得津津有味,李雪琴进门后第一时间就跑到阁楼上面坐,她说她对人多充满了恐惧,所以不远不近地旁观她们聊天。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一群人围坐在那里,你就知道,我们今天晚上的任务就是聊天,聊天并不是其它活动的附属品,聊天是我们今天晚上的唯一目的,我很害怕。”
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无数社恐人的心声。我悟了,像我们这样的人,会对人多感到恐惧原来是一种普遍现象。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社恐,只是觉得自己在人群中会胆怯、会紧张、会想要逃离。
“我不喜欢拥挤的人群,闪亮的灯光,突如其来的噪音或者浓重的气味。”--《玛丽和马克思》
曾经有个认识的人向我寻求帮助,ta说自己辞职后一个人在出租屋待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中不曾与人交流,甚至怀疑自己有一天可能会丧失说话的能力。我感到非常的震惊,因为一直以来ta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听到电话响都感到害怕,人多就习惯性躲起来。第一次觉得我一个社恐人要装着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帮助另一个社恐人,看起来似乎更像是在努力配合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能用文字说清楚的,绝不用语音。能发微信的,绝不打电话。能打电话说清楚的,绝不碰面。”--刘同
这二十多年来,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人发过一条语音信息(包括亲人朋友),在社交软件上都是靠文字来交流。
如果发视频通话我没接,晚点对方只会收到我的信息或者电话,因为两张脸对着屏幕说话都让我有压力。
所以,相对于很长的语音信息来说,如果不在身旁你能够用文字跟我交流,我会莫名地感觉这个人真的很nice。如果一个人在众多表达方式中愿意为你敲打很多文字,想必也是个温柔的人。
曾在一家公司做了四年左右的文员,公司的业务员起码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不认识我的,甚至还经常被认为是新来的同事。就像是个透明人一样,我有时候还挺震惊的。
想想也没有觉得是什么大事,不喜欢参加聚会、不喜欢八卦、不喜欢扎堆……在所有属于我的空闲时间里,守住那份独处的欢喜就好。我接受自己不擅长的事,同时我也乐意追求自己喜欢的事。
周深在综艺节目上说自己的手机都是静音的,毛不易感叹有什么事难道不能微信上说呢,得是多严重的事,难道是外卖吗?
社恐的现象已经浸透各个圈层。有时候,我会想,真不幸,我居然成为其中的一员;现在我觉得万幸,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这种阿Q精神还是挺管用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不会埋怨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既然融不进的人群,就不要试图挤进去了,好好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就好了。
就像颜如晶所说的两句万能句式:“如果有人跟你说很多,你知道吗?我最近怎么样怎么样……你就说:人嘛;他说啊什么什么……你就回:生活嘛!”
“完美”的对立面不是“不完美”,而是“真实的自己”。所以不要太过于较真,也不要处处为难自己。偶尔也对自己耍赖一下,我这不是病,也不是社恐,可能是社懒,我时常这样对自己说。
学会享受本身就已经是最舒服的姿态,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不需要害怕被人遗忘,因为我发现,偶尔的被遗忘,之于我这样的社交恐惧症者来言,反而更是一种舒服的自我保护。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