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创作?
1, 不作而作。都不知道自己在创作,却垂范千古,从汉简到石门颂,从祭侄稿到寒食诗,从大量的信函到手稿。
2, 赠友之作。黄庭坚《范滂传》、《张大同帖》就是典型的赠友之作。此类作品从宋代开始占据主要地位。
3, 游戏之作。米芾《珊瑚帖》,就是典范,既是给朋友的信,也顺带玩一把。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所讽刺的流行现象,可算。
4, 应景之作,比如各种专题展览,像《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法大展》,再比如王羲之书《兰亭序》。
5,谋生之作,比如悬挂于路旁的江湖一笔书“龙”,“虎”,“佛”和画店里工稳楷书隶书“心经”之类。
6, 参展之作,参加中书协主办的各类展览,入展即可获得加入书协资格,成为官方认定的书法家。这种创作也可以算作谋生(名利双收)之作或者有谋生的诉求在其中。
2
无论什么创作都离不开两个要素
1, 需要有一定的笔墨修养。这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那任何人都是书法家。
2, 需要有驱动释放笔墨修养的源动力。
第一条很好理解,我们平常进行的各种技法训练,都是为了提升笔墨修养。
第二条较为复杂,因为这种驱动力往往是一些合力,并不单纯。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个驱动力有的时候很微薄,但是并不妨碍一件作品的诞生。
说的深入一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是经终究是念出来了。书为心画,但是手画也可以。毕竟,最终的作品是用手写出来的,单纯形式主义的作品确实满天飞而且好评如潮价值连城。
3
思想情感是好作品的根源
1, 技法的较高水准,只要智商正常,方法正确,靠时间的堆积总能成形。
2, 技法的掌握与发挥,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但天赋无法代替思想情感的注入。
3, 思想情感可以是各方面的,越是深刻的思想,越是深入的情感,就越有可能驱动技法的呈现,比如怀素《自叙帖》,就是怀素自鸣得意于达官贵人对他自己的评价。那些评价很深刻,也很精彩,怀素本人也很得意。
4
读写鲁迅活动,在眼下众多书法活动中,弥足珍贵
1, 大家一起温习了鲁迅先生的经典诗文,大地老师的精彩解读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由此深入到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2, 大家一起从存世墨迹中看到了鲁迅先生高超而独特的书法表现力。
3, 在这个铺垫之后,大家拿起了毛笔,抄写或者创作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
4, 大地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品评鉴赏。
以上四个步骤,完成了一个当代书法人进行书法创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饱满,真实,有效,摆脱了单纯形式主义创作的空洞与虚伪。尽管很多作品在技法上还比较幼稚,在表达思想情感上还比较困顿,但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本身就是一次见识、历练与洗礼。
我们已经无法像古人那样创作了,我们很多人也很难具备古代大家那种深入的文化修养了,时代在前进,时间的压迫,专业化的裂变,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个统一协调的内外部生态实在不可奢求,但我们总有机会去感受那些由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情感支撑起来的精神世界,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情愫,并且用笔墨外化为一件书法作品。通过创作,看到自身精神世界可以拓展的空间,也检讨自身笔墨语言的贫乏。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真正地将自己拯救出来,通过书法,提升智慧与审美,从而完善人格,热爱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