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同人类情感活动最为贴近的视觉艺术。
当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情感运动成为主导因素,并且情感运动的节律左右线条的运动时,线条才变得生动起来,才会具有强烈、深刻的感染力量!
书法史上第一流的杰作,都诞生于“忘情”的状态中。
比如,《丧乱帖》、《寒食帖》、《祭侄文稿》等等。
苏东坡曾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于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业,惟颜子得之。”
古语有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陆游在《放翁题跋》中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书法不仅是墨痕,而是心迹。古人就说:“书为心画”。
书法是内心的一种整理,品读书法是静态中品读动态,也是一种情境的还原。

元代的盛熙明在《法书考》中说:“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于中而行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然挥运之妙,必由神悟,而操执之要,尤为先务也。每观古人遗墨传世,点画精妙,振动若生,盖有功用有自来矣”。
周星莲曾说:“所以字为心画,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矣”。这里的“置”是描摹事物形状;“输”就是表达自身情性,如果仅仅只能描摹事物,则二者的意义就都失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