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课改中国行网络平台上聆听了高子阳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大师的课有创意、有深度、真实通透,令人高山仰止。
这节课大致分四个环节:
一、弄清楚花生的名字“落花生”的由来
1、学生畅谈个人想法
2、老师出示图片及相关资料,弄清楚由来
3、老师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
二、在唐诗宋词元曲中找寻“落花生”
出示并让学生朗读《七步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石榴》《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这些诗中写的有庄稼、水果等,唯独没有落花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猜想后,老师出示资料讲解,让学生明白落花生在清末才广泛种植。根据资料让学生推测在四大名著中哪一本书中会有落花生。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交流问题
(一)出示四个问题
1、《落花生》的作者是谁?
2、你觉得这篇课文难吗?
3、你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
4、像作家学写作,能学到哪些写作智慧?
(二)学生汇报交流
第1个问题,学生答“许地山”,老师作以简介。
第2个问题,学生认为文章不难也不长。
第3个问题,学生喜欢的段落不同,老师鼓励学生把理由说充分。学生有的喜欢文章的开头,高老师提到了许地山的母亲很优秀,让孩子自己去劳动,从而希望学生们也能够多参与劳动。有的喜欢12自然段,学习借物喻人的手法。有的喜欢3到9自然段,从对话中感受到了父亲的智慧。有的喜欢第10自然段,也是最长的一段,采用对比突出落花生的特点,高老师指出一篇文章最长的段落往往是最精彩的。还有的喜欢第3自然段,父亲能够参与收获节很难得,此处老师引导学生质疑:父亲回家就这么难得吗?从而去了解许地山的父亲。
第4个问题,学生总结出了开门见山、借物喻人、表达对花生的喜爱之情、写出了一个道理、采用对话、对比手法等。
(三)老师点拨补充
1、详略得当
A.文章的开头是详写还是略写?[学生交流]
B.写落花生的,许地山是第一人。推荐写落花生的作品《落花生船》
出示老师写的一段话:
老鼠、兔子、狗、熊、猪,
无数的作家写过;
春夏秋冬,梅兰竹菊,
无数的作家写过。
落花生,
等着无数的作家来写,
这些作家就是——
我们。
C.文章中有两个时间:“几个月”“夜晚”,哪个详哪个略?
D.推荐阅读文青的《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并出示相关目录,让学生猜测本文可能在这本书的哪一章,并提出为什么这本书的开头详写,而学习的这篇课文却略写呢?最后点出课文是散文,这本书是传记,体裁不同写法不同。
2、深入了解许地山
出示:许地山是否按照父亲所希望的做了?怎么才能知道他按照父亲的希望做了?
一是许地山的笔名就叫落花生;
二是去读许地山的作品;
三是去读他的亲人怎么写他;
四是去读别人怎么评说他的。
推荐阅读许燕吉写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这本书,感悟许地山的人格魅力与卓越贡献。
3、总结学习收获
希望同学爱上写落花生;
详细写与略写要灵活使用;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句;
这是写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
研究许地山、写好落花生,需要读很多书。
推荐阅读:
《落花生》《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萤灯》
《落花生——少年许地山》
结束语:文章虽短,但要读懂它还真的挺难的。
[听后反思]
1、虽然只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老师却要读很多本书,才能上得如此通透。在这节课中高老师推荐的几本书都是他读过的,所以才能把几本书中相关的东西融入到这节课中去。
2、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在交流四个问题时,“借物喻人”本来是老师要教的,但学生自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高老师就不教了。后面的“详略得当”学生没有交流到的,高老师就带着学生一起来学习。
3、一节课中体现着“大语文观”。由落花生走进作者许地山,由落花生了解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由落花生学习写作智慧,由落花生感悟做人道理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写好落花生要读很多有关落花生的书。
真正把一篇课文弄通透,真的很难。生字词、作者、背景、写作方法、与之相关的整本书等,需要下真功夫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