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追根溯源,这个一万小时定律,最早由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大概是这样的: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舆论哗然。原来,这些天才就是因为有一万小时的积累呀,那我如果也照着做,是不是就也可以成为天才啦?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的话,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一下:
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只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五年就足够了。
这真的和事实相符吗?有多少出租车司机已经开了十几年车了,他的驾驶水平也没有成为“车神老司机”呀;
还有NBA的球员,服役近十年的大有人在,可成为球星的寥寥数几。
这就说明,如果单从数据的粗暴累加上,来判定一万小时定律,一定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连提出“一万小时定律”的作者本人后来也说,当初为了简化概念,便于传播,省略掉了这个定律的一个大前提。
这个大前提,就是'刻意练习”。
什么叫刻意练习呢?通俗来讲,是指为了提高效果,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而决定大师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更不是一万小时的时间堆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举个例子就更明白了:
钢琴家莫扎特,全世界公认的天才钢琴家。4岁谱曲,6岁演奏,7岁环欧洲演出。可以说是天才了吧。
难道是因为他在4岁前就完成了一万小时的练习吗?
不是这样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 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著名钢琴家。
在莫扎特之前,他父亲已经培养了莫扎特的几个哥哥和姐姐,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全都用在了莫扎特身上。
如此,才诞生出来一个音乐天才。
小小年纪的莫扎特就如此成功,绝对不是因为练习够了一万小时,最大的原因一定是他父亲从小的教导。
因此,答案来了:
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绝对不是练习时长的区别,而是是否有遵循“刻意练习”的法则。
既然我们知道了,刻意练习这么厉害,那我们要如何做到呢?
都是有套路的。
075.jpg
想要做到刻意练习,必须要遵守3F原则:
第一、专注(Focus):
刻意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极度认真地专注在这个事情上。
这时候不管身体还是大脑,一定是很累很费劲儿的,因为整个人要处于舒适区之外。
相反那些出租车司机,经常开车的时候边听歌边打电话,完全靠潜意识在操作。
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开车这件事儿上,所以这样下去不论开多久,都不会有明显的车技进步。
第二、反馈(Feedback):
有效的刻意练习,最好有一个专业的导师给你做及时反馈,从而产生微小改进,在学习区不断试探,保证每次练习进步一点点。
想想看,哪怕是NBA的超级球星也都有陪练,自己投篮的哪个动作,哪个起跳姿势不够完美。
这时候只有旁边有人提出,才能快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第三、纠正(Fix it):
收到及时反馈后,想方设法去解决反馈中的错误行为。
比如发现自己打字慢,总是因为某些字母按键不熟,那就要集中训练含有这些字母的文字。
逼自己走出舒适区。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记住,成长的过程都很痛苦。
如果能做到这3点,加上时间的纬度,或许并不需要一万个小时,你就已经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了。
总的来说,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并没有错,但必须要在“刻意练习”的大前提下才能生效。
为什么天才和大师都是少数的,因为一万小时并不重要,刻意练习才最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