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亲切的家乡话

亲切的家乡话

作者: 顾国权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3:59 被阅读0次

                          顾国权

          曹路如今已开通了地铁,可我还是喜欢乘公交车。坐在公交车上,会听到报三遍站名,一遍普通话,一遍英语,一遍上海本地话,并提醒给老人和有需要的人让座。用上海本地话报站名,是上海公交车的特点,感觉很亲切,听着用软软的上海家乡话报站名,我会情不自禁的在心里用乡音复述一遍。

            常年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的我,已经说不好上海家乡话。不过,回到家里,父母是说上海家乡话的,似乎提醒着我们兄妹几个,我们的老家在上海,在浦东,在曹路。虽然说不好家乡话,但是我们能听懂,而且能区分上海浦东和浦西的口音不同,浦东话就是乡下话,区别挺明显的。现在的浦东的年轻人说话与父辈们不同,说的上海话与浦西的一样,已经没有乡下味了。记得在浦东新区开发前的有一年,那时老家曹路还是乡下,我工作出差到上海,自然要回老家看看亲戚,在浦东通往曹路老家的公交车上,满车的家乡人和家乡话,我买车票时,一开口说普通话,立刻引来无数双眼睛看着我,使我很尴尬。虽然我心里在想你们不要这样看我,这里是我的老家,可我不说家乡话,谁会把你看成家乡人呢。近几十年,浦东发生了巨大变化,乡下的曹路变成了城区,也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外地人,普通话占据了公众交际场所,似乎方言的特点正在消失,其实不然。上海浦东的开发,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此相聚,如今的曹路也不是乡下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幢幢现代化的工厂和写字楼,一片片美丽的住宅小区,以及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流。我发现,很多外地来此工作的年轻人,已经能说流利的上海话,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他们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日久他乡成故乡,能不把这儿看做他们的老家吗。

            方言是人类特殊情感的纽带。他乡遇老乡,常常是通过乡音来判别的。在外地遇到说同样方言的老乡,会倍感亲切。在外地,父母有时与陌生人交流,一旦发现对方老家是上海浦东的,普通话立即改成了家乡话,话也多起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古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乡音难改,方言长存。在曹路的公共场所,我说普通话,对方也说普通话,不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会把我看做外地来的。只有到了亲戚家,我说普通话,他们仍然说家乡话,尽管显得不和谐,但是我是听的懂的,感觉亲切。说方言也是文化传承,本地人会继续说着家乡话,一代代传承下去。生活在这里的外地人,尤其是年轻人,也应该学说上海话。我也要说好家乡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切的家乡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py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