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微信收到一个照片,是一封信件,竹子给元子的信。
照片是在邮政局工作的朋友Q拍的,当然也是元子幼儿园时候的同学家长,否则,她也不会知道收信人元子是谁吧。
也就是说,我可以直接去找她拿信,否则还要一天的时间,才能通过分拣投递,送到元子的学校去。
我说,谢谢你,还是辛苦一下送到学校吧,让孩子意想不到的亲手从老师手中拿到信,体验一下会是什么样心情。
当然,我也会在元子面前保密,不会告诉他,姐姐的信已经到家了。
她说,珠元这么早就学会写信了呀!
我说,不经常写信的。我也只是让他试着写写信。孩子现在在哪个班?
她说,西城门小学三(5)班。
我说,你们每天收发的信件多吗?
她说,寥寥无几,几乎没有,书信虽然落后于时代,但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交流方式!我认为还不能丢。
我说,是这样子,书信才是最有温度的文字。
写信是那个年代的事情了,可智能时代,让每个人的距离仿佛变得很近,可实际上呢?
第一、隐私也不再是秘密,每个人越来越透明起来,甚至你想的是什么,也能猜的八九不离十,比如,人脉关系,钱才是最好的基础。
第二、生活中,感到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不管是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每个人都很忙碌,比如每个人手中时刻抓着一步智能手机,一切看似高效的不得了,其实把所有的时间给碎片化了,没有可能坐下来静静思考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我写一篇文字大概需要4个小时左右,坐到电脑前,暂时先把手机飞行模式,可是过不了一会,总有担心会有重要的信息错过,好吧,只把微信开启。
时代在进步。
如果我给某个人写了一封信邮寄过去,一定会让人不能接受了,有什么事情可以微信、可以视频,什么事不能说?什么话不能讲呀?!
还有,寄信也算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需要跑到邮局去的,县城或许方便一点,竹子在西安城要寄出一封信,是需要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恰好在邮局上班营业时间,才能实现。
所以也只能说,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交流方式!
元子写信,竹子也会很有耐心的回信,其中竹子有两次的回信都是标注有拼音版的,元子三年级了,当然就不需要这些了。不过,我还没有看到回信的内容呢,会不会是英文版呢。
总之,竹子的用心,也是元子能想起来写信的一个原因。
我对于集邮没有常识,偶得了一套2007年邮册,还有一些零碎的邮票。随着邮局都很难看到私人信件的影子,集邮肯定也会慢慢消失,所以,元子给竹子或者编辑姐姐写信的时候,我就会把这个我认为没有很多价值的邮票贴在信封上,省得再买邮票。
即使我也知道,邮票的面额是保值的。
我陪着元子到邮局寄信时,并没有把2007邮票粘贴在信封上,等到柜台女孩接过信件和邮票时候,我还看着她很仔细的检查那枚邮票,大概很喜欢的样子,我的直觉是,她是真的喜欢那枚邮票,或者就是真正的集邮行家。
我说,需要粘贴吗?
她说,没事,不用管了。
走出邮局,我告诉元子,邮局的姐姐估计要给咱的邮票掉包的。
等到竹子收到信,我说,你把邮票拍照给我看一下,果然不除外的所料,给替换了一张面额4角的普通邮票。
事后我也给元子说了,因为喜欢集邮的缘故,大家才会喜欢邮票,特别是年久远的邮票。时代不同,00后收藏的爱好有了很多的变化,邮票好像不大引起新新人类的关注了。
其实每年国家照样是要发行纪念邮票和邮票集的。
一、这是一个行业存在的证据。
二、邮票本身自带价值,可以有交易的面值,其实背后的艺术价值才是无价的,这也就是收藏的价值。
我给她说我的邮票给调换了,她没理我。
我问她,邮票收藏行当的趋势咋样?
她说,她在集邮收藏方面也是小白,收藏品行业,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投资,是有大学问的。
很多人不是不愿意做,是没有资本或者说是具备资格做邮票收藏的。
纪念邮票的发行,是有数量的限制,数量也是决定着邮票持有的价值的一个因素。
元子突然对邮票很感兴趣,拿过来邮册很认真的翻看每一枚邮票来,问我,6元的鸟巢邮票是不是可以把信寄到国外呀?
我说,大概是吧,要不为什么会有面值6元的邮票呢?不过,粘贴在信封上,肯定还会被别人给换掉的,只可拿来欣赏,不可以流通的。
物以稀为贵。
竹子要给我订购小米手机,几次开抢都没有的时候,越发让我好奇,咋买个手机这么不容易呀。
算了,换了款型,免抢有现货的红米30,可是订购好几天了,迟迟还是不见动静。
竹子说,这是小米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总给消费者心理上造成货源紧张,那么,等待中拿到的手机,肯定会比在柜台上挑来选去的手机值钱。
道理很简单,这是人性。
还有好奇心。
物有所值?!
心理价格和实际价格是有很大差距的,先进的营销套路,解决的就是这个差距问题。
县城万象天街打造的是一个新现代服务业聚集地,很超前的经营理念,如何解决消费者这个心理的价格差距?
疫情之下,实体生意不同程度的面临营销难,天街里,商家抱团营销、聚力突破商业街发展瓶颈,但是,人气没有想象的可以达到预期。
其实小米的饥饿疗法是可以借用。
比如天街的最外面有一个游乐转盘,每次可以容纳20人,大人和孩子同座的话,人数是可以翻倍。
平日为什么很少启动转起来?
人数凑齐上满一车很难,还有一个很难把控的门槛,就是,票价。
假如把这个位置最显眼的儿童游乐转盘天天转动不停止,可以尝试票价1元或者商家消费小票,即可疯玩,结果会怎么样呢?
排长队!
第一、在县城,还没有如此刺激的室外儿童游乐场,有需求的宝妈只能带孩子去超市的室内玩小游戏。一旦让孩子在天街玩上瘾,那么就会天天天街。
第二、从众心理,有排队的好事,等、也值得。自然就会排起长队,就不愁游戏没人玩。
表面亏了,实则赚了、人气。
其实,我用手机没讲究的,我也建议竹子选择华为,可她执意用小米,我也就跟风邮购小米,和竹子的同款,也算给自己一点00后思维的灵感。
所以,什么饥饿营销,也就不再计较了,不就是提前付款又多等待了几天。
不过,体验小米的思维倒是感到新鲜,比如小米软件技术更新很惊人的。
华为的一则消息,也是改变我选小米的理由,就是安卓系统和华为之间的合作。
昨天和同事乐乐聊起我的这个偏见,才知道中国用户是不受丝毫影响的,他说,华为手机用户量照样排名全球前列。
我说,关于鸿蒙系统的,是要做进手机了?
他说,系统只是骨架,至于投放用户需要的是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好比人一样,丰满起来是需要一个天然生态场景来发酵,形成完整的生态群。
我说,都不容易,自然生长。
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成才,是否能走到领袖的位置,不是所能够认为操控,依然依靠的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有封闭的、有开放的,也有分布式的。
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用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人为的干涉孩子自然成长,往往走到了另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第一种、上了一天班,疲惫加心情暴躁,这个时候,又要操心孩子,稍不顺眼,就是一阵机关枪炮扫射。
孩子能受得了吗?在学校老师往往是批评的多,表扬的少,带着委屈回到家中,家长看着稍有不顺眼,要么做作业磨蹭时间,还是要挨批,孩子的鸭梨山大。
媳妇总有这样的苗头,但是我要是制止,我们马上就是一阵舌战,并且孩子就在边上看着。谁都有理,谁愿意妥协呢?
这场辩论是没有对错的,孩子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最是左右为难。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若能,结果只有一个,逃。
其实我和媳妇也知道这个氛围是不好的,可惯性发展下来,是忍不住的。
没耐心教育孩子,导致孩子也没耐心学习,这是肯定的。
第二种、全职供养孩子读书,虎妈式的管教和娇惯,双重性格,孩子在猜测中成长着。
朋友艳子说,可控着呢。
我说,怎么算是做到可控?
她说,让孩子能跟自己说心里话,学校的事情能说给家长听,但是还要严厉管教,不能让成绩太差,该上的辅导班更是不能少。
我说,能做到可控,也是很有方法的家长了。可是,一旦失控呢,想过后果吗?
教育孩子谁也没有现成了路子,但是教育要有现代性、未来性。孩子的发展也是一样,仿佛鸿蒙系统一样,不是需要人为的控制。
关于孩子,有N多派系,例如我身边有信佛的朋友,他就把孩子送到私塾,只学习国学、佛经,不让看电视,不让玩手机,也不让吃肉,甚至从胎中就吃素,专业术语叫胎中素。
牛哥说过一句话: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逆,不能试错,不能剑走偏锋,除非有绝对的把握,若郭德纲的娃不读书比读书还是捷径,姚明从小参加篮球训练比大学毕业才开始打篮球更合适……
父亲有门手艺,若是能延续,能传递,那么孩子子承父业是捷径,读不读书都行,你就包括林丹,他可能在文化方面弱点,但是在一些人性、见解上,或者说智慧上,一点都不少,因为都是站在行业之巅的王者。
郎朗也算。
但是,这个对天赋要求也很高,天赋很大程度也是基因问题,倘若元子学习不怎么好,但是文章写的好,并且粉丝无数,坚持日更,那学业荒废点荒废点吧,我也能理解,只是不确定他是否有这个天赋以及有这个能力……
这,都属于剑走偏锋,仅限于奇才,要么父亲是奇才,要么孩子是奇才,对于普通孩子而言,其实就一条路,好好读书。
我要承认孩子就是普通孩子。
我也很羡慕艳子的娇惯和管教,确实,目前孩子在初中阶段成绩还是值得说出来的,一直在她的可控之中。
其中她还在继续孩子的舞蹈和美术,还有课程辅导班训练,她很坚信,通过绘画学习,让孩子掌握了笔尖下的美感,画的每一幅画,都表达了孩子心中的美好。
我说,画,有美感,心,就美好。只要能做到学习优先,坚持画画还是挺不错的兴趣。
她说,的确学习任务重,每天晚上写作业到半夜,有时候孩子也感到压力太大了。
我说,陪着孩子成长,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她说,说实话,孩子大了,有些时候也闹情绪,就是叛逆的情绪,光靠陪伴也不管用了。
我说,那就深度陪伴,就是我们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一定要试着自己先做到,做孩子的榜样,也许这样才能和孩子不至于偏离,保持同心,心和心一起了,生活也就多了美好。
我也在努力。
跑步很累人,可一想到努力跑步,就能感动孩子、感动自己,从而和孩子们站到一条跑道上,就会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
小阿狸说,生命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精彩的表演。
即使没有热烈的掌声,也只想有人静静地,在听。
……文章完……
1.每一天我们都在体验着美好的生活,用日记的方法,记述“我”的日常,喜欢就打赏。
2.文章非纪实,“我”不是我,她不是她,故事多虚构,勿对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