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自我成长,我在路上,跌跌撞撞,步子并不坚定。
在游戏里,我看到了自己的贪婪、恐惧、心跳,当然,还有犹疑。犹疑这个点,实在难破啊。
游戏里还好说,多加留心,就能猜到一些别人还剩什么。
可是对于养孩子这件事儿来说,就不是那回事儿了。不是么?只能说,你猜中了开头,却永远猜不到结尾。
做家长的大都经历过那样的事情,小时候,哇,我孩子真棒,你看画的画多好,长大了一定能考个985、211。读小学了,鸡飞狗跳的日子,搞得家里乌烟瘴气,家长心想,唉,就这样的,能考个本科都不赖了。读了初中,变成暗自祈祷,好歹能读个大学就不错了。
真是人家说的,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平庸。
但那些育儿老师们却不是这样看的。昨天不知为何,我又狠刷了一波黄仕明、尹建莉和李雪的视频。看着她们在视频中侃侃而谈,我也想起尹建莉老师说的“小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但那感觉就像摸黑走路一样,看不见前路。心里颤颤巍巍,唯恐一个不慎,掉下去。孩子拥有了自由,体验到自主性,会好起来吗?她会失控吗?会没有分辨力吗?会长出学习能力吗?
唉,不想这些,我还觉得自己好像做得很好。一想这些,顿时心里没底儿。
昨天和孩子聊天,她说,14岁就是个诅咒。我暗暗吃了一惊,问到,为啥你没有什么叛逆的感觉呢?嘿,我娃说,我的叛逆都用来跟老师杠了。我不知道她说的什么意思,就继续问。她说,她觉得老师都很可怕,后边我忘啦。我明白她的意思。
小学时候,被罚抄到写到寒假才写完,站讲台,被踢,被同学孤立。这些都是5、6年级的时候才告诉我的。我也说过当时听了心里很心疼娃儿。
虽然明白,但听到孩子说,老师都很可怕。我心里说,敌人的原型,一般是爸爸,在我家,估计应该是妈妈,即我。她上小学三年级前的经历,我扮演了重要的阻力角色:不是吼,就是打。我成了孩子那段时间噩梦般的存在。那时,她对学习的感觉,估计是恐惧吧。
如此回想起来,尽管早在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就读完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你看,读过不等于能做到,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那段时间,迷茫的时候,我还拿出书复习复习。然并卵。
还好还好,孩子小学4年级,我遇到李雪、武志红等。
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是我手伸得太长,又不知道那焦虑是我自己的事儿。
那之后,慢慢学着闭嘴,哪怕憋的我向老公痛诉。我努力管住手,管住嘴。孩子一点点变了。
先是脆弱敢表露出来了,后来敢提要求了,后来敢和我对骂对打了,后来疯狂玩游戏了。到现在,好像对学习很有兴趣的样子。
昨天她说,我们班主任把我们几个中上游的学生喊出去讲话,说到我,就说“苹果,你上学期上网课很,老师没有说很差,改了个词,很敷衍。但现在学习很努力。我当时看老师想说很差,她没有说。我当时觉得很尴尬。”我看着她眉飞色舞的样子,知道她没有什么抵触情绪。
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寒假还是啥时候,她因为每天不写作业,被老师拖出班级群。我冷静处理,帮她重新回去。大概她感受到了力量或者啥吧,我也不知道她从那件事儿中学到了什么。
我看到她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因此对老师或者对学习产生厌烦。那时候,我依然对学习怀着深深的厌恶感。又怕学习,又讨厌学习,又知道不学不行。很怕我的感受被孩子知道,那时候,游戏是我最好的避难所。我一头钻进游戏里,好像就不用考虑学习这样麻烦又痛苦的事儿了。
幼稚吧?很幼稚。但那就是那时的我。
神奇的是,热衷打游戏的时段渐渐过去了。我还有了体力和精神,估计艾灸呀,按摩呀,占很大部分。但和心里的满足感也有关系吧。那段躲进游戏里的时光,不知不觉修复了我什么,虽然我也不知道那什么是什么。但结果是我,好了。
你看,我日更是不是画风变了?不再是前段时间挤牙膏式的便秘模式,又短又干。现在动辄千儿八百字,实在不是凑字数,反正就是它自己要从笔下出来,我只是负责写出来而已。
嘿,我还会再读一遍或者两遍,心里美一下。
所以,人说“听了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我大概现在才有点模糊觉得,对于人来说,不是像动物或者植物那样,单一思维就可以了。重在养心。心是根,是力量的源泉。心的土壤是哪里?可不是外界的学校呀,社会呀等等与家无关的地方。它的土壤在家里。
它的养分是家里的氛围,你家里是温暖明亮,还是冰天雪地,阴云密布。你家里是有说有笑,有商有量,还是一个人说了算,恶语横飞。
修炼,修炼,修炼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皮肤以外的是别人,别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别人的事儿。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负责。嗯,自己需要躲进游戏里也是自己的事儿。嘿,你看,我说给别人听的话,是不是原原本本可以拿来说给自己听。
我心稍安。至少她还对学习感兴趣,至少她没有觉得自己不中用,至少她还活蹦乱跳,至少她还和我聊天。
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