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乐山全家福

作者: 黄潮在高原 | 来源:发表于2021-01-20 17:15 被阅读0次

    "全家福"是民国乐山玉堂街的一家大酒楼,现在杳无踪影。

    抗战时期,武汉大学迁往乐山办学八年,迎来送往除本校师资以外的许多著名教授和文化大师。大儒马一浮、英国生物学家《中国科技史》作者李约瑟教授、历史学家钱穆、大师级的收藏家王世襄、画家丰子恺等等,他们都先后来到古城乐山,留下了许多回忆。其中我最关心的,他们吃饭是怎么解决的?是不是象今天的人,幺三喝四吃馆子。

    乐山是一个讲究吃的地方。单表白宰鸡,在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笔下,1906年,十几岁的少年就在城头小十字附近店铺买白宰鸡下酒,"嘉定城的白宰鸡是最有名的,⋯⋯做这种小生意的,在嘉定城里差不多到处都是。"可见乐山白宰鸡在清代末期已经普遍面市。

    《乐山日报》1997年2月11日刊登汤海秋先生一文,"在鼓楼街开店专营白宰鸡的杨双喜,对白宰鸡制作精心考究,他的鸡肉店生意兴隆,一时成为名食白宰鸡中最著名的一家。人称"双喜儿白宰鸡"。抗日战争时期店铺被日本飞机炸毁后停业。后在铁牛门天一家饭店侧边开小店维持,直到去世。

    也是在抗战期间,道门口左边靠玉堂街阶沿,卖"掌盘鸡肉"的周贵明,制作的白宰鸡也能与"双喜儿白宰鸡"比美,人称周鸡肉。周矮胖,一年四季头缠白帕,并在额前缠几道"人"字型标识,站立在掌盘边,既是招牌,吸引顾客。一直开到解放后,先叫"明和轩",公私合营改为明和饭店。"

    同一条玉堂街上,靠近小十字,还有一家玉东餐厅。在很多乐山人的文章中,这两家地处玉堂街的大馆子,似乎是乐山餐饮行业的风向标,舍我其谁!

    其实,1949年以前,占据乐山城饭馆头把交椅的是一家叫"全家福"的餐厅,没有明和、玉东什么事。全家福也在玉堂街,至于准确位置,我以为是在后来的县委招待所,里面的堂口很大,可以容纳数百人就餐。我的战友乐生是个乐山通,他说曾经看过资料,"全家福"餐厅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邮政局位置,解放前生意火爆,还是袍哥人家的堂口。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是一楼一底的木构建筑,后拆除改建成今天的样子。

    我没见过这方面的详细资料,希望有更多知情者透露一二。

    我之所以对"全家福"餐厅感兴趣,先是从一本日记开始。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杨端六的女儿叫杨静远,在武汉大学外文系就读。她在《让庐日记》1943年7月13日,星期一的日记中写道:"午饭后预备做客吃喜酒去(江云娥结婚)。⋯⋯然后去全家福吃席,一共十二桌,多数是同学。女同学到底斯文,男同学桌上闹酒闹得我头昏。全家福的菜的确不错,没有馆子菜的油腻,样样都是真货。"

    "全家福"不仅办婚宴,平时也接待散客。1944年4月23日,星期日。杨静远已是大四学生,有同学的哥哥在中华剧艺社当导演,带队来乐山中山公园演出。她们一起去见同学哥哥,先是到中山堂门外茶馆喝茶,然后又去参观武大,先到文庙、再出高西门上工学院,大笑大闹中看完女生宿舍,已过十二点。同学的哥哥"请我们上馆子,到全家福吃了一顿,刘郁民付帐。我心里极不安,他们平日薪水不上一千元,这一顿就花去大半月薪水。"

    但是在民国年间,名门望族,达官贵人平常请客吃饭,最好的方式是在家请。1945年2月25日,杨静远在她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的场面。乐山地乡士绅,著名的地质学家何熙曾早年在日本学习,与皮宗石是同学。知道老同学的儿子皮公亮在武汉大学读书,便邀请他来家吃饭。

    "我们进去时已是灯火辉煌,仆婢穿梭,几间房里牌桌,几间房里清谈。客人多半是金城银行、永利公司的一些关系人和武大教授们。我们直接找到妈妈坐的房间,⋯⋯最后坐不住了,走到外间看麻将,我看的一桌是"三娘教子",我留意每位太太身上的衣饰,一会儿也腻了。幸亏最后开饭了,我们才得救。"想来,高门望族自家的厨子,定有拿手私房菜。

    乐山师范学院教授付金艳女士写了一本《实业家李劫人档案揭秘》,不厌其详记录了当年嘉乐纸厂召开董事会,特别是1938年纸厂增资扩股后,引入了贵州人谢勖哉为常务董事。谢曾经担任过乐山城防司令,1927年退役,任嘉裕碱厂董事长,还办铁厂、独资经营五通桥福寿盐厂,富甲一方。自从他担任嘉乐纸厂常务董事后,大凡在乐山召开的董事会都在洙泗塘他家进行,吃顿饭是免不了的,谢家厨房一定可圈可点。

    民国乐山,除了大街小巷码头上星罗的大小饭馆。还有一种请客方式。张在军先生在《当乐山遇上珞珈山》一书中写道: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同盟会员黄成璋出力不小。黄成璋早年被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军事、购买军火。在东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参加熊克武等人领导的成都起义。后回到乐山,经营盐业、木材、煤炭、棉纺织等工商业。他为人正直,热心地方事业。

    时任乐山专员唐步瀛是黄成璋昔年学生,对黄十分尊重。武大在选址时,得到唐专员大力支持。黄成璋的儿子回忆,武大"校方为表达对家父在选址工作中所付出辛劳的感激之情,在家父生日时,特送鱼翅席两桌为他祝寿。一桌摆在堂屋,为王星拱校长和各位参加选址老师坐席。另一桌摆在堂屋后面房内,是家母和兄弟姐妹的席位。"

    可惜不晓得这两桌鱼翅席是哪家饭馆的作品。这广告可以传世!

    我们继续关注玉堂街的"全家福"。

    前几天,在乐山经营古董家具和瓷器杂项的朋友,网名叫泉海拾贝。他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收藏的文物,一张订婚契约,一张结婚证书。时间分别停留在1946年的2月6日和4月28日。

    订婚地点在乐山铜河𡎚十七号。乐山人都知道,民国时期能够住在大渡河铜河𡎚的住户,风水宝地,非富即贵。

    订婚人叫应仁厚,老家浙江绍兴人,是年二十八岁。网友泉海拾贝查了一下,发现这应仁厚是在乐山油榨街口开酱园的老板,他经营的酱园叫老同兴。

    说起老同兴酱园,那可是一家名气很大的民族企业。它的总店在湖北沙市,老板叫应祥焕。抗战期间,在四川各地布点,应仁厚正是应祥焕的儿子,被派往乐山老同兴酱园负责。

    退休老师徐敏曾有一文记述老同兴,卖豆辦酱油、各种干菜和豆豉,服务周到。

    我对老同兴酱园的认识来自邻居家。每年到了冬腊月间,住在金花巷六号的陈婆婆开始做酱肉,买来五花肉或者后腿肉用盐腌了,吩咐小儿子骑自行车去王浩儿全华酱油厂买来甜酱一一抹上挂在窗外。

    每次路过,我忍不住赞美几句。陈家婆婆听了,回应道,全华的酱都是机器做的,哪比得上老同兴的手工酱。如果是老同兴的,做出来的酱肉是透明的,几米外便闻到香味,还有老同兴的豆豉辣酱,都是好东西。话里话外,流露出陈家婆婆对老同兴的眷恋。

    余生也晚,我没吃过,连见都没有见过老同兴的酱是什么样子。陈家是从上游成都一带,民国时期就到了乐山,听说早前在金城银行做高级职员,一个人领工资,可以养一大家子人,买房置业都不是问题。所以陈家婆婆从来不工作,江山易主后,陈家留在乐山,在银行做会计,听说可以双手同时打算盘,业务好生了得。

    老同兴酱园的公子就要结婚了,结婚摆喜酒的地方选在玉堂街的"全家福"。

    从泉海拾贝展示的这两份历史文件,我们不仅认识到了旧时婚嫁习俗传统,那些优美的文句,端庄优雅的书法。"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一应登堂。

    我猜想,1946年4月28日正午12时,地处玉堂街"全家福大礼堂",数百名来自古城乐山的亲朋好友,在鼓乐齐鸣、鞭炮声中,一对新人闪亮登场。品不尽的山珍美味,看不完的人间烟火。

    时光流逝,七十五年过去,当年参加见证玉堂街全家福餐厅婚宴的人留下不多了,大都转身离去。他们的后人还记得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乐山全家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rk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