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记
在北京回上海的动车上,复出后的第一差。 这周下半周在参加私董会,又有了很多新收获。1702作为千里马现在仅存的公益小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其他组的实质性消亡或半死不活让我联想到组织发展的规律。1702活到现在并且发展的更好首要的是跟教练有关,我们这组的教练真是内功深厚、道行颇深,难得的是他还有商业经验,所以并不是单纯的给人灌鸡汤,而是用温和的语言能实际的解决我们的问题,现在真是庆幸当初没被1701组瞧上。教练是这组的核心人物,相当于组织的Leader,他恰好领导力水平和个人水平都非常高,做事做人都很有一套,所以我们组一直被带的很好。其次是组员,我们这组除了少数几个组织其他都很草根,开始大家也经历了很多磨合,能力强的瞧不起能力弱的,富的瞧不起贫的,但经过教练的带领,几次下来我们这个小团伙就形成了非常好的信任基础,大家建立了心灵深处的链接,也间接产出了一些业务合作。所以当其他组都要消亡的时候,只有我们组强烈要求续组并按时交了学费。到了续组后的第二次私董会,组织已经开始蝶变成组员自己的组织而不是教练的组织了,我们开始形成自治小组自己定规则、自己创业盈利项目为小组筹措发展资金,1702的延续和发展已经变成我们每个组员自己的事而不仅仅是一个交钱来学习的地方了。反观当时的明星组1701,组员全是所谓公益大咖,教练王晓燕也很厉害,水平很高,但是他们组现在连正常开组都难,教练缺少精力,组员虽然每个说出去都很NB,但就是没形成1701团队,所以当教练一松懈,小组基本就完了。而从1703开始的后面的组,就更不说了,教练水平差,根本Hold不住小组,现在有些组已经沦落到每次就是组织吃吃喝喝玩玩大家聊聊天了,根本已经起不到私董会本身应该具备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周二晚上跟李晨晔老师吃饭时聊到的,他说如果不能形成自驱动,再高超完美的激励机制都没有用。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形成这种自驱动,领导者要用非常高水平的领导能力,能把一群参差不齐的团伙变成团队,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组织有责任。同时,如果没有组员的放开与投入去推进组织进程,光靠教练一人也成不了事。在我们组的案例里我还看到了第三个因素就是外力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千里马项目的倒台,没有1702生存问题的困难,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去催化蝶变。这跟组织成长的道理很相似,很值得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