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老城区不太大,东、南两面基本以古运河为界,北部一般以护城河为界,不过护城河北至漕河一线应该也属于老城区,这个地区很早就与老城区融为一体了,西面基本上也就在护城河一线。扬州的老街整理得最好的当属东关街,在此基础上整修工程已经延伸至皮市街、甘泉街、彩衣街等处。与这些街区紧邻着的小秦淮河也将进入下一批次的古城整修计划。
扬州的一些地名是很有意思的,借得西湖瘦,移来金山小,连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河也要傍大姐,名为小秦淮。小秦淮河两岸虽然还没有高规格地整修,但沿河步道还是很通畅的,特别是河上的桥梁,河边的树木维护得相当到位。如果得空,小秦湖两岸完全可以一走,而且很值得一走,走过之后你一定会有不少的发现和收获。
从盐阜路上的水关步入小秦淮河,河西叫北城根,北城根南端就是彩衣街,两路交汇处就是大东门桥,可见桥西是更古老的城池所在,这说明小秦淮河也曾经是护城河,河东的老城区是明中期扩建起来的。从彩衣街向南,东边是北柳巷,河边道与北柳巷间有很多的坡道相通,北柳巷街道比河边道要高四米多,坡道都分为两级台坡道,河边道旁的民房地基大多与道路相平,也有一些建得很早的民房地基比河边道更低,由此可见扬州老城区经历几百年的时间,整个区域地面已抬升了四米多高,很多的古迹都已被掩埋在地下,难怪人们常说老城区是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
大东门桥向南约百米有座小石桥,叫务本桥,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桥东通务本巷,巷内曾有盐商所建的务本堂,但比之更早,更为著名的是中华第一博士董仲舒的故居,当然董博士的故居早已不存,现存的是后人为之建造的祠堂,以及依据其精神而建设的正谊书院,北柳巷小学就建在书院中,书院中书声琅琅才名副其实。
瘦西湖上的大虹桥在扬州是家喻户晓的,小虹桥在哪里呢?不去小秦淮河边走一走还真不知道,至少我是不知道的,小虹桥是石基砖身,不同于大小东门桥,它们都是砖基砖身的,这里面有何缘由不得而知,桥边说明文中特别强调这一点,应该是有点说道的。
小秦淮河南端与古运河相通,运河与小秦淮河间有座水闸,闸北石桥名为龙头关。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古人对山水都是很敬畏的。小秦淮河作为扬州古城中唯一的河流,扬州人当然更是对之高看三分,由龙头关关名就可看出。不仅是我,来小秦淮河边漫步的还有不少的外地游客,他们比我游得更认真,更虔诚。
董仲舒在扬州生活工作过十年,居住在当年的城外护城河边,他的故居估计不是很大,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很大。扬州旅游业界对董博士的重视程度显然还不够,这可是一张金字招牌,这一张金字招牌可以让扬州更添光彩,也可以让小秦淮河更加光彩夺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