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读了,加深了对于“春秋无义战”的理解,晋侯、泰伯围攻郑,仅仅起于郑曾经无礼于逃亡途中的晋公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我认为这也仅仅是为了达到师出有名,而克意罗织的一套罪名而已,仅仅是为了达到出兵的合法性的一个说词而已。
这便我想起,曾经的一篇课文,狼巫陷小羊弄脏了它喝的河水一般,无厘头。
我认为烛之武的说词概括起来就八个字:晓之以理,告之以利。当然也得遇到不一样的主,假如像晋惠公一般恬不知耻也没辙。
不仁、不智、不武之事,着实不可行!
如果不是卢老师加以解释说明,我一度在脑海中设定的烛之武年纪约五十岁左右,能坠绳出城,起码得壮年;能只身入敌营,也肯定得是英武之辈。我想家中的烛之武应该是七尺男儿,顶天立地,气宇轩昂,目光如炬。殊不知,竞是年逾古稀,佝偻结巴。令人意想不到!真是难以想象。或许烛之武的烛就在暗示风烛残年了吧!
《展喜犒师》一文,喜欢美英老师总结的压在齐孝公身上的四座大山:一、先王之命;二、太师之职;三、诸侯之望;四、恒公之功。
外交手段时常是要有军事力量做为后盾支撑的。如抗美援朝时,双方谈判,彭老总请示主席该如何?主席回复:继续打,你们前线打得越好,我们后方谈得越好。
鲁国发生饥荒,国力又不如齐国,在没有坚强后盾的情况下,能谈到对方退兵,可见这四座大山压得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