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总是这样奖励孩子:你如果在期末考试中拿到第一名,我就奖励你200元(或孩子非常想要的东西)。
老师总是这样奖励学生:你如果在本次考试中拿到第一名,就可以拿荣誉证(或奖学金,或参大赛)。
管理者总是这样奖励员工:你如果在本次销售大会上拿到第一名,就可以晋升(或拿奖金,游学)。
这些“胡萝卜”看上去不错,但我们没有没有察觉:他们在获取奖励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心理变化?他们真的愿意接受这些吗?他们的内在动机会不会因为一些奖励而打折扣……
与“胡萝卜”相对应的是“大棒”。很多人拒绝大棒,但是又禁不住胡萝卜的诱惑。
只要人们有欲望,就用他的“欲望”来趋动他,于是“胡萝卜”就产生了。只要人们有恐惧,就用他的“恐惧”来趋动他,于是“大棒”就产生了。
奖励和惩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这枚硬币却没有什么购买力。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用奖惩控制人们之外找到替代的方法。
《奖励的恶果》中说:奖励表面上确实能让别人听从我们的要求,但从最终效果来说,奖励并不能让员工工作更出色,让学生学习更努力,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让他们表现更差。
这本书的作者艾尔菲.科恩挑战了我们对大棒加胡萝卜哲学的依赖,他在书中给出的新颖观点,让我们更加懂得了:驱动他人的好方法,就是了解并激发对方的需要。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告诉他如何去实现。
你有没有发觉,“奖励”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孩子听话,学生听话,员工听话。有些人表面上得到的是胡萝卜,但是实际上得到的是大棒,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操控了,久而久之内在动力就会变弱(或者说没有更高的奖励就有动力继续)。
为什么奖励会无效呢?奖励无效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奖励等同于惩罚,它们都源自行为主义,奖励本身也包含了惩罚元素,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2、奖励破坏了人际关系,让人们从互相合作变成竞争对立;
3、奖励忽视了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
4、奖励降低了兴趣,使人们的注意力从任务本身转移到奖励上,目标不是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而是尽快得到奖励。
纵观我们的生活,多数人对“奖励”习以为常,想以此找到教育或成功的捷径,类似的案例也有成功的,但是并不持久,随着奖励的次数增多,奖励的需求就会变大。
换一句话说,假如人生病了,刚开始打一针就见效了,我们会默默奉为神药。随着生病的次数增多,“赖药性”会增加,打三五针都不顶事儿……那我们还要用药吗?
不论是生病还是成长,治标不治本是很危险的。
正如作者所说:奖励的效果必须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产生持久的改变——那种即使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持续的改变。
科比在书中对教育进行了很多剖析,让人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拔苗助长不可取,大器晚成又太漫长,我们该怎样进行正确的激励呢?
第一:让任务内容符合别人的兴趣。
①管理者要让员工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激发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
②老师在教学时,要把知识点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③成年人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发挥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出于自己方便去限制他们。
第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方向指引。
①管理者要放弃薪酬激励,建立双向沟通的绩效评估体系;
②老师要减少考试的次数,并把成绩种类减少到两种,上课可以采用合作型学习;
③成年人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应该同时解释原因。
第三:让人们有自主选择权。
①管理者可以邀请员工参与制定公司的目标,决定具体的任务优先级和休息时间,以及何时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②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优先学习哪些知识点,决定家庭作业的内容;
③成年人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承担自己决定的责任。
如果把这些方法拿到自我激励上,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依赖奖励去自发的完成属于自己的成长?
就像一个学心理的朋友所说:“我不需要任何外驱力来干扰我的内驱力,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对自己负责。”
人和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每个人都不愿意被迫成长。我们只有充分的给予他们真正的爱和自由,才能让他们在自主成长的路上,不受“奖惩”的束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