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读书计划
如果你勤奋又自律,生物钟自带“计划”和“复盘”功能,那这一步可以省去。我是不行的,我只有一颗勤奋的心,没有一个自律的身。
2017年的那个冬天,在一番仪式感很重的心理暗示之后,我在高昂的阅读兴致驱使之下,做了一份吓人的阅读计划:每天都要阅读《格林童话》(英文版)、《诗经》、《周易》、《水浒传》各一个章节,以上四本书要在半年内完成。结果是:一个半月里,我只背了《诗经》中的8首诗。
实力打脸之后,三省吾身:为什么会失败?我没有意志力?还是计划不合适?一定是计划不合适!改!行动力超强的我又制定了个“每天阅读半小时”的计划,可事实是每天都会有更重要的事占用了我的“半小时阅读时间”。计划B,扑街!
直到上一个寒假,我认清了自己是个不能受束缚的人,这样给自己限定“每天都要读什么”或者“每天都要读多久”的计划是不适合我这种崇尚自由的右右脑型的人。所以我索性放弃了严苛的日计划,在寒假之初做了一个弹性很大的假期阅读计划:只要整个假期里我读完手头上正在读的4本书就ok了,并且那是4本内容轻松、图文并茂的书,特意绕过了大部头。(我的阅读习惯是同时打开几本不用类别的书,想读哪本看心情~)
很愉快,那个寒假我不仅读完了计划内的4本,还超额读完了另外两本。那一个假期的阅读体验最大的收获不是我读了几本书和吸收了怎样的知识素养,而是我终于尝到了计划完成并超额完成的喜悦!还有对回归阅读生活的信心!
所以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阅读节奏再制定读书计划;要明确自己是适合定数量还是定时间;不妨先定一个轻松的计划,就像运动前要热身并把呼吸调匀;发现计划不适合自己,要尝试调整,这不是公式,你也不是数据,不能硬套。
视听结合,纸电结合,阅读更高效
这里讨论的是利用“碎片时间”(通勤路上、午休时间、排队等候时间等等)阅读,所以不能像在图书馆或者家里书房中正襟危坐的严肃阅读那般,焚香净手沐浴更衣笔墨纸砚伺候然后码一大摞书像模像样地读。这里要的是轻便。你可以带本轻薄的纸书在身上,也可以随身带着电子阅读器,或者就用手机的阅读APP,再下个能“听书”的软件,就这么简单。你要的是阅读,而不是阅读的仪式。有人说我就是不能接受电子书,那您就正襟危坐吧,千万别逼自己,此文也无需再看了。
带上便签,读完写个笔记吧
读书笔记我个人认为是很有必要的,摘抄几个喜欢的句子,或者写一两笔感悟,怡然自得,搞成小学语文老师要求的那种就很没有必要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自然不方便随时携带笔记本写字。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画面,让人误以为你在补作业或者要赶考。我的做法是:如果读的是纸质书,就带几张便签纸,遇到有感觉的语句,贴一张在那里;读电子书,就添加电子书签/笔记,或者截图,或者复制文字到手机备忘录/wps。待整本书读完,再在笔记本上认真做笔记。(我对折书角和在书上画线的行为深恶痛绝,即使我自己的书也不会这样的做。当然您如果喜欢,而且是自己的书,不会让我看见,请便~)
另外几点
如果时间过于碎片,比如等车等饭排队只有不到五分钟,则不利于阅读,因为大脑还反应不过来,啥也没看进去就要结束。此时适宜看风景,正好缓解眼疲劳。
如果身边都是熟悉的人,比如会议休息间隙,比如和朋友约饭等菜的时候,也不利于阅读(您根本读不下去,别装了),适宜聊天,放松大脑。
如果您是那种一读书就停不下来非要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人,那此种阅读方法请慎选,不然怕是要误正事。
通勤路上看书听书要注意安全!安全!安全!都是成年人了,别做让人不放心的事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