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32《群书治要08(桓子新论)》

读书笔记32《群书治要08(桓子新论)》

作者: 癔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3-03 20:31 被阅读0次

《桓子新论治要》

1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

得到十匹良马,还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

欧冶子,春秋时期越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受越王之命铸剑,至闽浙一带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历经三年铸就了五柄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又奉楚王之命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欧冶(子)被龙泉历代制剑者奉为祖师

干将,春秋末期著名的铸剑师,相传为吴国人,与欧冶子同师,善于铸造兵器,曾为吴王阖闾作剑两把,分别为干将、莫邪(其妻子名),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2一口不能与一国讼,持孤特之论,干雷同之计

一人之口难以与一国之人争辩,言论见解高深精妙,难免于持一般常识的人有所抵触

3将心比心,彼此信任,如同伊尹和吕尚被重用;傅说出现在殷高中的梦中而被启用;管仲和鲍叔彼此信任那样。

4评论人也有不同的说法,想观察受命聘用之人,则用古代贤士辅佐人主的例子来比喻;想离间疏远君臣关系,就用大臣专权危害国家的先例来议论。

5世上至亲莫过于父子,但人主中尚且有殷高宗武丁听信谗言逼死其子孝己的事情;又有汉景帝废掉栗太子,汉武帝逼死卫太子的事情。

忠臣高节之士,当年也有龙逢、比干、伍员(伍子胥)、晁错的变故

龙逢,中国历史上(夏朝)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进谏被杀的大臣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晁错,汉景帝时期,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6没有大材大智,就不能明见大体

所谓大体,都是恰当合适的事情,所说之言正确,所出之计得当,遇事变而懂得变通,平时守持正道,遇事不惑,胸有肚量,不因欺诈迷惑而偏移,这就是知大体的人。如果胸无大志,那么即使有像王莽那样的威严和权力,犹如公孙龙那样的辩论才能,有东方朔那样的机敏,预言灾变具有京房那样的能力,甚至达到博见多闻,著书万篇、教儒士千百人,也只能让其更不知大体而已。

7王莽初掌国政,自认为通晓先古圣贤之道,认为下属才智无人及他,因此他的一举一动,所办之事都是那样的自信,不肯和众多有才华才智的人交流沟通,极不慎重的凭主观想象想出一个办法就运用,因此几乎很少取得功效,最终遭受破亡

8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众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名违,可不慎乎?

言语行为贵在美好有益,而不在于众多,一次美言善行,也会使天下拥戴服从,但有时因为一件恶意丑闻,就会招致万民违抗,一言一行能不慎重吗?

9王莽用刑法将人处死,而死后又加以残害,活生生将人烧死,之后又用蜡、五毒灌注死者肌肉,入土下葬之际,又在尸体上,下铺盖以荆棘,死去之人以形如土木,即使对尸体加以伤害,又能损伤多少,得到多少呢?

成汤衣食简洁、朴素、无补于民众,但民众归向他,是因为赞许他有道德恩义。齐宣王不杀牛,并没给贤人直接带来何种利益,但贤人对他非常友善,是因为崇尚他有仁义之心。文王葬枯骨,对于庶民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但是百姓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恩惠大义感动了人们。王莽残酷虐待死人,无损于活着的人,但活着的人厌恶、痛恨他,是因为他向众人展示了他的残酷。

齐宣王悲牛:战国时期,齐宣王看到有人牵一头牛从堂前走过,见牛恐惧发抖,便问要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人回答说:“将要杀掉它用来祭钟。”齐宣王说:“我不忍心看到牛被杀时发抖的样子,还是用一只羊来代替牛吧。

文王葬枯骨:周文王派人整修池塘,挖出了一具死人的尸骨,官吏将此事报告了周文王,请求将其弃之荒野。

周文王摇头说:“重新安葬它。”

官吏说:“这可是一具没有主人的尸骨啊!”

周文王严肃地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而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现在我难道不是它的主人吗?”

“这个……”官吏语塞了。

于是周文王下令用衣棺将这具尸骨改葬在别的地方。

10曲突远薪,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指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出自《汉书·霍光传》。

从前有户人家,灶上的烟囱笔直地冲着屋檐,灶口堆着许多柴草。烧火煮饭时,浓烟夹着火星,直往屋檐上冒,椽子已经被熏得又黑又焦。灶膛里的炭火掉在柴草上,就得赶快扑打弄灭。有人看到这种情形,对那家主人说:“这样太危险了,弄不好要发生火灾的。应当把烟囱改成弯的,不要冲着屋檐,这样火星就不会飞到椽子上去了。要把灶口的柴草搬开,烧火时就是有炭火掉下来,也不要紧了。

那家主人说:“我家的炉灶砌了好多年了,烟囱一直是这样,从来没有什么事,用不着改。烧火的时候灶口总有人,就是有炭火掉下来,马上就扑灭了。再说,改烟囱多费事,柴草不在灶口多不方便。

主人不听那人的劝告,依然照旧。没过多少天,那家人家果然失火了,左邻右舍赶快来救火,生怕火势蔓延开。幸亏发现得早,大家救得及时,终于把火扑灭了。

那家人家置办了酒席,感谢邻居们奋力相救。伤势最重的人坐在首席,其他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就是没请建议他把烟囱改弯、把柴草从灶口搬开的人。有人提醒主人:“当初要是听了他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就不会发生火灾了。要是不发生火灾,大伙儿不会受伤,你家也不会受损失,更不要破费钱财置办酒席。要说功劳,数他的功劳最大,你为什么把他忘了?

主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连忙恭恭敬敬地把他请来,向他表示感谢,让他坐在首席。

11肉自生虫,人自生祸

谚语,意思是指祸源在事物内部

12明殊者视异,智均者虑侔

视力差别很大的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智力相同的人差不多会想到一块儿

相关文章

  • 子桓(32)

    渐渐想 起 自己 善良 在心里

  • 读书笔记32《群书治要04(列子、墨子、文子、曾子)》

    01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国家虽然安定,忘记战争必定会有危险。 0...

  • 群书治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 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

  • 从群书治要商君子说起

    群书治要作为收集了唐朝之前所有重要的国君需要的智慧之书,必然有这本商君书的治要。在群书治要里叫作商君子治要,一共没...

  • 群书治要之周易治要

    群书治要的收集的第一本书就是《周易》,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几千年以后的我们反而看不懂天机了。而在遥远的人类初期,人类看...

  • 《群书治要360》

    这是一本什么样书? 是李世明下令编的一本书,从六十五种经典中选出来的段落,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下面全是书...

  • 群书治要和国学治要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

  • 群书治要——摘录(1)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俊宇雕墙。有一于此,末或弗亡。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

  • 20190305 《群书治要》一

    我自己稍作总结,一切自己是根源,一切的学习是用来改变自己,而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一个人。 1.对于自己, 老师讲了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32《群书治要08(桓子新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de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