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一(2021年3月15日)晚上8点,跬步在腾讯会议进行了一次《共读一本书》,大家都发表了对《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收获。也有人问,为什么她只能说关键词,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来描述,或者表达?
我后面进入了思考,一直以来都有人说我的表达能力不错,那我的表达能力是哪里来的呢?我觉得从两方面来的:第一、阅读,第二、刻意练习。
1.阅读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妈妈经常给我们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我听得特别入迷。后来大一点的时候,我喜欢坐在外婆家的那个火炉旁边,一边往火炉里添柴,一边听舅舅、外公、姨父和爸爸讲他们走南闯北的故事。
后来再大一点的时候,我识字了,我去别人家玩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家的书房在哪里,可不可以借我用?一般有书房的亲戚都很大方,只要我不弄坏了他们家的书,随便我怎么读。
我记得我父亲有两个很要好的兄弟家,都有书房。只要我去了,直接被我征用,而且我每次去都是如饥似渴的坐在书堆中猛读。
我那两个伯母都特别好,哪怕我是读书读通宵,她们也不会因为我在她家读书,让她们多缴电费而给我难色。虽然我坐在书堆里,外面的小孩在吃的零食,伯母也会帮我留着,等我不看书的时候,偷偷的塞到我口袋。
小的时候,我也很勤快。春天,我会跑到茶山去帮茶农们采茶,1块钱一斤。夏天,我会去田野采一些常见的草药晒干送到药店去换钱。秋天,会去农田里找黄鳝卖给收黄鳝的人。然后把这些钱积攒下来,一部分给奶奶买些她喜欢吃的零食,一些给自己买一些小人书、绘本、故事会之类的。
这大概就是我小时候的阅读启蒙。
再后来大了,自己会挣钱了,我会到旧书摊上去租书。只是那时候读的书都是小说、武侠等,工具书不是很多。
直到后来,有一次带着好几本言情小说回老家看爷爷。他在灶后炒菜,我在灶角弯里往灶肚子里添柴,我一边添柴,一边看小说。
爷爷:“保伢儿,小说看多了会找不到自己的王子的,你应该什么样的书都涉及一些。”从那以后,一般不再看小说,除非没有安全感,或者压力特别大,我就会缩到小说的世界里去。
当我的人生,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开始阅读工具书,开始从书里找答案,一直到现在。
当然现在也会看一些看似没用的书,其实你读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带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在阅读?如果你是带着一颗学习的心在读,你带着你脑子在思考,你一定能从中学到,收获到很多东西。
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阅读,因为前期读了大量的故事、传记和小说,后面读了很多的工具书,所以当我在书里看到知识点的时候,我脑海里能调得出东西来解释与描述它。
2.刻意练习
在刚做老师的时候,我的教条主义特别厉害,每次上公开课都被评为‘教授’,如果在大学被评为教授,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在幼儿园被评为教授’,那是讽刺。
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概念说得太多,枯燥无味,孩子们都快要睡着了,几乎没有人与我互动,本来要讲25分钟的课,我讲到15分钟的时候,我居然讲不下去了。
“如果明年的公开课还是这样,你就不用来了。”下课后,董事长对我说。看来,我再在幼儿园做教授,我得走人了。
为了改变,后面,我疯狂的看了几个月的小说,看看别人的故事是怎么写的。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幼儿园公开课的视频,天天看那些老师说话的语气、微笑、说话时候的节奏。慢慢地,我也会把知识点融入到故事里讲给孩子们听,融入游戏中,带着孩子去玩。与孩子们互动性越来越强。
在第二年的公开课,居然足足讲了35分钟。后面讲课,只要没时间限制,没人叫停,我觉得讲2个小时都没问题。
再后来,到了樊登线上训练营当助教,每一次发言,给了我很好的锻炼,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多有效的建议。他们说我的发言,故事太多,知识点太少,我应该跟我师父综合一下。我的故事太多,我师父的则是干货太多,如果我们能相互综合一下,就完美了。于是,我又开始往故事里添加知识点。后面慢慢的就变成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点:刻意练习。我觉得我还需要刻意练习,文字需要更精炼一些才是。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为什么我总是有东西可讲?其实还是源于平时的阅读与刻意练习,不要着急,慢慢来,只要你坚持阅读和分享,你一定能笔下如泉涌,脑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