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匆匆忙忙写好了给外国朋友的几张明信片,准备趁着新年赶紧寄出去。顶着北京肆虐的北风到了邮局,却被告知国际邮票脱销了。真是没意识到,突然什么时候,明信片居然也成了这样热门的沟通方式。
我们这群经历过上个世纪小学生活的九零后们,那时还没有机会天天盯着手机屏幕。书信的格式,小学老师还曾反复强调过,但在我们那样一个小城镇里,社交圈小到“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会想到去跑到邮局给远方的未知朋友寄信。也许就是会有某一天,有邮差敲门递给我一封来自陕西老家的信,于是乎就拿剪刀小心翼翼地沿边剪开,拿出里面泛黄的信纸,扫几眼那都晕染了的钢笔字,就随手扔到一边了。现在想想,那个少不更事的年代还真是不知道珍惜那些颇有质感的信纸和里面沉淀的思念。
从初中开始,手机慢慢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当自己拥有了第一部手机时,虽然那个破旧的手机现在看起来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可能除了发信息打电话再别无它用,我还是每天放学都恨不得把手机信息翻看个几遍,生怕漏掉了什么。那段初中高中的生活,大家慢慢习惯了用短信交流,有时候苦思冥想编辑好一条短信,都免去了面对面直接说话的麻烦和尴尬。上课的时候偶尔会传来一声短信息的铃声,全班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那个角落了,再回头看看老师一脸愠怒,真是那个青涩时代最有意思也最值得怀想的场景了。那个时候,我还很盼望过节,因为每到重要节日,“叮铃”的短信铃声都会不断提醒我有好友的祝福,那个年纪,总觉得被朋友惦念着是一种知足的幸福。
曾经,短信还没有泛滥,我们把每一条重要的人发来的信息看得弥足珍贵,储存在手机那张不大的存储卡里,时不时会翻出来看一看,然后自己对着手机屏幕傻乐;那段时间,过年的短信都是一条条细心写好的,每一条都是最真的感情,很少会有满屏幕复制粘贴的群发模板。只是,后来的后来,手机越发高级,我们的手机屏开始挂满了微信、QQ等等即时通讯应用。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
到底少了什么?我们现在不再珍惜每条信息了,因为太泛滥,所以没价值。手机对面的那个人,到底对我能意味着什么?这个发达的即时通讯时代,我们的情感却开始更加“即时化”。即时在天涯海角,微信也可以把声音传递,但是我们每次看到那一条信息提醒,却变得麻木,于是,拿起手机,按下键盘,草草地回复一句“好吧”。每一个人,都不再对每条信息的语言语气深思熟虑,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简单的通讯,就像微信里的“撤销”功能,想要“挽回”上一句那是易如反掌,那干嘛还费尽心思去雕琢那一条信息呢?蓦然间,再也没有小时候对信息的那种期待感,每次打开手机,接收一大堆几乎千篇一律的群发祝福,还会觉得腻烦。
纸张那种质感,钢笔晕染开的墨迹,仿佛都成了上个世纪的“古董”了。但我却更爱那样的“简陋”。因为那样可以封存起来的,才是真的回忆。进入大学,我反而像个“顽固”的老年人一样,更期待远方的来信和明信片。微信,可以随便删除,信件,却永远值得留存。晚上去看宿舍信箱,意外地发现了来自意大利朋友亲手制作的明信片,真觉得整个人心情的明媚起来了。写到这里,翻了翻书桌架子上一摞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以及十几封往来信件,再读读那上面一笔笔写上去的故事,都会觉得有种温暖的幸福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