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我的阿勒泰》

关键词:散文集|阅读题|别人的世界
从小到大爱看书,但是极少接触散文集。一来对我来说,它是那种读完一两篇就需要掩卷迷思的书,没有一气呵成看完的成就感;二来老师总是选择散文作为语文阅读题目,使我私下看散文也总是很紧张,主动地想探寻主旨和重点句。
《我的阿勒泰》是第二期的推书,出于短的心理去看,但我磨磨蹭蹭到今天还没有看完,不过也看了大半,于是就作为第三期的作业来写。群里的电子版只有第一辑,我则是碰巧在图书馆溜达时看到了实体书才发现——这本书完整有三辑。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索性就借了书看了下去,好奇这机缘巧合会不会带给我新的际遇。
今天看到第二辑,掩卷沉思,心境竟然颇为沉重。不知道是不是散文题材的缘故,我在阅读中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幽魂,透过作者的眼睛看阿勒泰,看作者的妈妈外婆,看颠簸的山路和抛锚的机车。有些部分令我称奇,有些则令我吃惊——怎么可以这么做呢!这是不好的。然而我并没有什么办法去指点,只能读下去而已。读下去依然不赞成,但没有办法,我再读了许多遍,书的内容都没有变成我认为应该的样子。所以我只能无奈的理解:哦,事情就只能是这个样子。
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又有什么样的资格指责别人的作为呢。
作者以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经历过的事,书里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与她之前的生活有关——或者说,与阿勒泰有关。是阿勒泰造就了书中的人物,使他们成为我喜或不喜欢的模样。它不会如当下的热点事件一样因人类的注视而改变,不会因人类的注视而退圈删文,它仿佛在告诉我:好好看着多学学,好好思考前因后果,好好体会站在事外的状态,好好做自己。
这缕幽魂的状态,在看《皮囊》时更为明显,因为显然书中主人公并非我所喜欢的那类。散文和小说之间(对我来说)的区别也就在这里了,小说里不喜欢哪个角色都可以站在上帝视角,但是散文,我必须潜进作者的视角,被迫的和他一起看他周围的大千世界。有时这的确不算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是因此而被提醒,这世界辽阔的不止眼下的圈子,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而若说到书中的内容,我就要叹,作者总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比如她谈疾病:
疾病在身体深处安详地沉睡,呼吸均匀,而青春在一旁秉灯日夜守护。她想唤醒他,但忍了又忍,泪水长流…
比如生命的长度,她竟懂了比她多在人间呆了几十年的外婆:
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
这些妙思偶尔出现,并不扎堆,思维方向也是发散在各处,读到便是惊喜。我想这就是散文的有趣之处吧:与作者的灵魂,在不经意处相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