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调回来全家都很高兴,尤其是母亲。 但是我的心事还没完。弟弟嘴上不说,他心里也是着急。 那就是尽快落实弟妹的工作单位 , 只有这样一家人才能待在一起。
侄女这一年高三, 面临高考。 在烟台,她读的重点高中,而且在班里成绩前茅。 因为户口已迁至开发区,她只能参加这边的高考。
我给联系了一中插班, 那时的老师好几个地方来的,不全都是普通话。 侄女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 语言又不能顺畅的听懂, 老师同学都不熟悉。 母亲家住不下, 她只好住到与母亲家相邻的二姑家。
独生子女,掌上明珠, 在家里都是被宠惯了的, 到了有两个孩子的二姑家, 条件和环境都与她家有相当的差别。 离开母亲和姥姥的侄女,当时的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 三个女孩子,其中两个年龄相仿,还有一个比她们差了好几岁。 小孩子说话没轻没重,全然不顾听者的感受, 有时候侄女觉得很委屈。
母亲不懂学校的事, 也不能完全理解侄女的心情, 她能做的就是尽量的把饭菜做好, 用母亲的话说,把生活调整好。
侄女高考没有达到她自身的水平, 不多不少,与本科线差了一分, 被青岛大学的专科录取。 专业不是她喜欢的, 退而求其次,看看能不能调换外贸专业。 找到我同事的曾任某大学领导的公爹, 和我一起带着侄女去青大,未果。
侄女儿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哪里还有胃口吃饭? 她想复读。
母亲看到侄女的样子又着急又心疼。 私下里带着点小心的问我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孩子?
老赵神通广大, 往年是把专科生送进本科过。
去找他, 很热情的打着哈哈, 说 咱省的分数线高,这个成绩在外省上本科绰绰有余。但运作起来挺麻烦, 你真打算上本科,还要准备点钱。 我说可以。 他又说只能做着看,不打包票。
这是一条二半吊子的路, 不能全靠。
上学是大事,时间紧迫。 弟弟在这边人生地不熟, 他的着急再掩饰母亲也能看出儿子的焦着。 还有弟妹在烟台更是心里不安, 母亲从他与弟弟的通话中都能感觉出来。
现在回头想,我当时太幼稚了,考虑问题太简单了。只是想先把弟弟调过来,没想过他是拖家带口的, 是一个整体。而弟弟过来后的诸多事情都由父母和妹妹承担了, 他们都认为我忙, 各自默默的做着本不该他们做的事情, 结果却这么不尽人意。 如果我当时想的周到点, 对自己再自信点,把弟妹一起调过来,把家搬过来, 皆大欢喜,彼此方便。
可那时只想着先把弟弟调过来之后,再把弟妹调过来,因为她的职称好找工作, 不用再去麻烦老大。
唉,一辈子缺心眼儿,不会办事。 本来是为了实现母亲的一个心愿, 事实上却给母亲增加了一些她帮不上又放不下的心事。 还有母亲走后我才意识到的 一个小心结, 也许母亲没有, 但它确实存在,已经没有办法面对面的解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