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许多世袭的制度流传了几千年,比如说皇帝世袭、侯爵世袭等。当然,现在进入新社会,这些世袭制度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不过有一种世袭制度,从原始社会流传至今,几千年历史从未中断,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沿用,甚至永远都不会废除。
这种世袭制度就是姓氏。大家可别小瞧了姓氏的世袭,虽然现代人对子随父姓习以为常,但就其形成过程来说算得上是一项伟大都创举。在母系社会时期,人群数量逐渐增加,姓氏就起到了族群划分及防止血缘婚配的作用,保障了族群的延续,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姓氏是血缘的符号,形成于母系社会时期,因此古代大部分姓氏都是以女为旁,比如说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姚、嬴、姒、妘、妫、妊,都是女字旁,这就表示八大姓氏世袭于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后来母系氏族过度到父系氏族,这种区分族群的“姓被定为世袭,由父亲传递。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其实也是根据姓氏世袭而来的。黄帝住在姬水之滨,所以以姬为姓。尧、舜、禹都被视为黄帝的后代,后来姬发建立周朝后分封53个姬姓诸侯,这些人开始以国为姓,形成了现在的大多数姓氏。换句话说,中国大部分人的先祖都是诸侯王,或者公卿大夫。从这一点来看,人人都是平等的,就算是乡下的农民也是一样,都是贵族出身,谁也不比谁高贵。
姓氏的世袭也形成了修家谱的习俗,直至今日,很多姓氏宗族都会定期重修家谱,我们通过家谱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姓氏起源,也可以找到宗族的始祖以及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还有你家的族群是从哪里搬迁过来的,什么时候搬迁的,都能查到线索。中国最有名的家谱应该就是孔子世家谱了,记录了两千五百多年共79代的历史传承,几乎记录在册的每一个人都能依照顺序查到每一位先祖,直到孔子。
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姓氏目录,里面共收录了444个单姓,124个复姓。稍晚一些的《通志·姓氏略》记录了1745个姓氏;明代编著的《皇明千家姓》根据户部的户籍资料收藏姓氏1968个。清代《姓氏辨误》中说古代姓氏有5129个。到了现在,中国还在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左右,其中常用的有400个,前100个姓占据中国87%的人口,仅仅李、王、张三姓就占了2.7亿人。
姓氏世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名冠以世袭的姓就成为一个人身份的代号。不过在现代以前,姓、名、字、号加起来才构成人的完整代号,比如说李白,李为姓,白为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古代人对这些字、号也特别重视,字代表的是德行,号表示别称,一般有字的人朋友见面都得称呼字,名字反倒当成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叫小名,大了基本不用在称呼上了。
姓氏的世袭也看作是孝顺与否的一个标准,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姓氏世袭一定程度形成了古代人传宗接代的观念。直至今日,很多人把姓氏的族群观念看的很重,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尊姓大名”是必问的一句话,尤其是在海外,仅次于国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