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知道我对心理学感兴趣后,送我一些这方面书记,所以最近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几天的观看心得阐述一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或启发。
关于社会心理学书本上是这样解释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影响力的科学,尤其是关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其实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分为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在社会思维中我们自身构建了自己的社会现实,但是我们总是太相信自己的直觉常常出错。我们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们常会错误地解读自己的心理。在实现中,我们拒绝被一些事物影响,但实际上它影响了我们。我们经常思绪万千,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感受并肯定,因为我们的社会直觉很强大但又很危险。在大多数情境中,我们“快捷省力”的思维方式,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在另一种情境中-事情变得很重要时,我们最好用批判性思维也就是逆向思维考虑来抑制直觉冲动。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观察到,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彼此认可、彼此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更渴望得到人的肯定。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直接对情境做出反应。但有些时候,在某些的情境下引发我们背离自己的行为准则。如在帝国主义的淫威下,有些正直善良的人却变成了杀人机器。当然另一些情境下,会带来更多高尚的行为和极大的热情。比如地震海啸之后,会受到更多的援助和帮助。
所以我们处在的环境尤为重要,就像常说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跟什么人在一起。当然我们的文化也是定义情境的一个方面;所以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外部环境力量塑造人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关乎着你的生活,你的信念,你的态度和你的社会关系。
价值观间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方式,以客观事实出现时,我们很难认出它。所以每个人的知觉也就是认知不同,导致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近相同。
再比如说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就在我们理解中,像我们常说的“你嘴上说的,就是你的人生”,自己觉得在做陈述事实经过时,其实是在做价值观的判断。价值观隐含在文化定义中,隐含于我们的概念以及标签之中。
很多事情经历发生之后,我们在内心或口中常说我知道该*******了,总是马后炮,后知之明。当然先见之明没有后知之明要来得容易。记得丹麦哲学家说过:生活要正着活,确实要倒着理解。在生活中习惯后知之明的人总是过高的评价自己的判断力与预测,导致只会过多的责备决策人,而不是褒奖“先见之明”的决策人。
所以处在的情境中,若是有“后知之明”的人,若无法顺服他,那就离他远一点。他走他得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好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好了 ,以上便是我根据学到体会到的一点点心得,若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若您也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请加微信:jn-liangbo 互相交流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