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成功学是不是就一定很可耻呢?我想也不一定,我一直也很讨厌一到新华书店就看到一摞的成功学书上面的电视里某位成功人士在推销自己的成功捷径,不过我感觉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没搞的那么乌烟瘴气烟火味儿十足,甚至还挺可爱,因为晓明等人有些无厘头的表演和点睛的台词,至少感觉导演做了他能做的让这部电影看上去还比较体面,而且,这部电影主要不是在说成功,而是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在危机中怎样保持友情,和他们自身的成长和自我救赎,佟大为从一个特立独行的乐活族明白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邓超明白了生活之不易尊严之重要,黄晓明从山村书呆子——一个上课基本全部学生都会睡觉的呆子变成了用演讲代替性生活的疯子,至于最后的成功者的相片展示我感觉无视就好了,的确是败笔,而且新东方不知能怎么乐,这么大制作而且免费的宣传片不知道能帮助多收多少学生。所以大家为什么一听到成功,创业的字眼就无限吐槽呢?我想很多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下变得对此敏感了,唯恐避之不及而和导演一样同流合污,一部分人颇有草木皆兵的势头,有人吐槽个中道理无非就和小孩子打架无异,而且致敬有钱人赚吊丝的钱,不敢苟同。
其实成功这件事说白了就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呗,想拿回自己之前失去的东西无可厚非,至于手段 怎样的看起来不那么有说服力也无所谓了,而且被说成屌丝观众心里略微不爽,屌丝愿意拿钱看,自己不当自己是屌丝就没人强加给你,有人也说避重就轻的只谈成功不说其中黑暗的一面不靠谱,可是电影是电影,不是焦点访谈,我们在一部电影里理应看到的就是积极向上的一面,告诉暂时还是屌丝的我们奋斗成功赚钱的普世道理,这个不可耻。
说说自己的感受,看这个电影自己还真有点被激励的感觉,所以喜欢,喜欢它它就好,就这么简单,身为一名也去美帝的出国屌丝,看这个电影多少有一些共鸣,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邓超餐馆打工的经历,签证,考托福,佟大为泡美国妞的桥段,普林斯顿大学,有些事情虽然没真正经历过,但至少和自己有那么几点关联,或者说自己意淫过,也许能体会个中滋味吧,其中托福的桥段正好激励了立志转学的我,身为一个成绩不是特别牛逼的出国党,托福不是个轻松的差事。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来讲,留学海外也许不是一件特别特别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顶多抱怨一下考试没复习,汉堡吃腻了,生活无聊点,可是对于上一代出国留学的人来说,他们的条件艰苦的多,路走的大都很坎坷(相信我,即使是现在大多数人出国也是抱着吃苦的心态去的,而不是享受)也许真的像邓超那样,做杂工,挣不到几个钱,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即使是富二屌,官二屌们何尝不是屌丝呢?老爹也帮不上忙啊,可是啊邓超啊邓超,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这个是不是过分了,你让我们这些出国屌丝情何以堪。
台词也是一大亮点,我总结一下我感觉有意思的台词,一个女生喜欢一个男生如果只看长相,那是好色,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如果只看长相,那是审美。中国学生善于考试,你不知道他们为了考试会付出多少,你不懂中国文化。其实还有好多。
不同人对待同一件作品能看出不同的东西,一千个莎士比亚读者眼中有八百个林黛玉,就好像出了电影院妈妈们讨论的是片中罗大佑和崔健的歌,我看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弥足珍贵,邓超在机场转身之后控制不住的眼泪看了还真的有一点感动,而且感觉作为一个爷们儿,实现自己的理想然后挥霍一下是不是很爽的一件事?能将好故事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至于他们捐助实验室和通过上市而争取尊严的行为是不是简单粗暴,成功背后是不是有不齿的行为,作为背景的那个真实存在的公司是不是真的有剽窃行为,这些也许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过多的分析解构没有啥意义,诚然,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不改变别人的想法,就是喜不喜欢的问题吧。
最后,欣赏那个用演讲代替性生活的人。
张航20164080504
李俊泳20164080513
周浩然20164080519
电子一班
第二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