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因为中间去公司开年会,耽误三天没读,到现在整整用了10天时间,总体来说,收获很大。
首先,是这本书的风格我很喜欢,虽然有些地方会小开个玩笑,但总体不会有歪曲,嘲笑的态度,不像有些所谓的什么麻辣历史,动不动说起哪个朝代就鄙视,或者要吐了之类。
其次,这本书有一定的高度,这么说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说说我们小时读的历史书,关于某个人的介绍,首先就是括号,几几年到几几年,祖籍哪里,常居哪里,有何官职或者历史大事件。
太过板正,单看一个人对于年幼毫无阅历的人来说,就像冬日里纷纷大雪中的一片,很难有记忆点。
而这本书,把一个人客观地放到一个大环境,大背景下,其行为,人生走向便一目了然,从而也让人对于一些历史的因果可见一斑。
最后,这本书的内容够全面,详细,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从先秦到清末;从吃喝拉撒睡,到衣食住行学。方方面面,面面俱到。
不过,读到最后,前面的内容基本忘的七七八八,此时记忆最深,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天读的内容,便是古时科举考试一项。
时常听到人说,要穿越回古时哪个朝代,便一鸣惊人,干一番大事业,如何如何。对于这些我不作评论,只来说一说书中提到的科考问题。
正式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隋唐前求官之路看似比较随意,比如给一些高官写自荐信,写一写自己的理想,对于一些时政,自己的想法,入了高官的眼,或者正经求官,或当高官的门生,门客,幕僚,凭本事慢慢提升。
隋唐后正式完善了科举制度,有了明确的考试等级,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就说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秀才,也是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都过关,才是秀才。
县试不但有考前严格的身份核实,比如查祖宗三代的履历,找担保人,考试内容也要五场全部通过,包括: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过了县试考试,才可以参加府试,府试过了就是童生,童生后再考试,通过了才是秀才。有些人一辈子考无数次,也只能停留在童生阶段。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那是这些人笨,也许吧,不就必背的儒家经典60万字吗,背下来不就完了。说说是可以的,又不违法,大概也已经忘了幼时,老师提问背几篇文言文,几首古诗的事了。
不要说童生,就是秀才也不算功名在身,当不了官,只能算个小小文人。后边的举人、贡生、进士,其考试难度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穿越回古代如何如何的话以后还是不要乱说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是一点点堆积下来的,不存在古人更聪明,还是现代人更聪明一说,我们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可以见证这5000年的文明历程。
同时,以后读书,不要抱怨自己读了多少,又忘了多少,从古至今过目不忘的“聪明”人也没几个,古人张口就来,是有其原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