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记不得当时是如何在茫茫书海中抽取这本书的。阅读偶得么?我一直被这般购书的习惯左右着:书中偶遇,人说有趣,感觉口味也适合,就买了。
其时,之前对"南浔"、"金家"一无所知。倒是"南浔"音同于"南巡",无厘头的给了一个暗示。话说当年一有位老人"南巡",在那里"画了个圈",便是深圳了,新生的深圳。
从一无所知,到略有所知,有一些新词在阅读中被初识。索性以"词典"的形式表达阅读后的收获,一来新颖,二来便于复习,以熟知。
南浔: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主要以小莲庄、嘉业堂、百间楼之物景,和一些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构成。
尚未见"金家",应该是在那个省略号里吧。可见,这个南浔未可小觑。
辑里湖丝:辑里湖丝?听起像英文的直译。却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出产的优质蚕丝,产地命名。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品质而闻名于世。辑里湖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当时村民培育出了名为“莲心种”的优良蚕种,这种蚕种所产的蚕茧小如莲心,但出丝韧性好,适合缫制优质桑蚕丝。辑里湖丝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主要包括搭“丝灶”、烧水、煮茧、捞丝头、缠丝窠、绕丝轴、炭火烘丝等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控制。
辑里湖丝以其“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著称,一根丝能穿起8个铜钱,而一般的蚕丝只能穿起三四枚。其质地洁白柔润,非常适合用于制作高档丝绸产品。清朝时期,辑里湖丝被指定为帝王的御用品,用于制作龙袍、凤衣等皇家服饰。1851年,辑里湖丝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大奖的民族品牌,被誉为“丝中之王”。
辑里湖丝的传统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知识的普及,显然是百度来的。如此详述,是因为金家的第一桶金,正来自辑里湖丝。
四象八牛:全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也就是当时南浔富豪榜形象的比喻。
小金山:金桐的雅号。金桐为金氏家族的事业首创者,被尊为金家第一代。他白手起家的机会来自于脑瓜子灵便,学会了"洋泾浜"英语,与洋人通商贸易,成为"丝通事"之先驱。借了这股"西风"金家终于是"发"了。因在金家"行三",叫着叫着就成了:小金山,反而名符其实了似的。经他的手让金家跻身南浔"八象"之列。
金涛:金家第二代。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一个"留洋"的子女群。前提是在他手里金家开花散枝,得七子七女,枝繁叶茂起来。当他得了出国游历之机会,开眼看世界之后,又"远见卓识"的开始播种:送子女们出国深造,从而奠定第三代金家硕果累累于民国。应该说金涛是金家的转型和"锦上添花"者。
金城:金家第四代。本名金绍城,字北楼。金涛的长子,与其它弟妹共四人被送出国留洋英国。归国后引入较多的西方理念,如"古物陈列所",建立"中国画学研究会"等,周围团结了当时活跃于北京画坛的各路名家。终于修成民国初年北方画坛的领袖。可惜英年早逝(1926年病逝,享年仅49岁)。
有趣的是,前几年初涉"古玩",淘得金城画稿木刻印共4册。那时只是觉得好,便留下了,未成想数年后在这里找到了出处。巧也不巧。
金西厓:金家第三代,本名金绍坊(1890一1979)金涛之子,行四。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竹刻家。他之成名,除了天资聪颖、自身刻苦、用志不分之外,还得天独厚于他有一个"北方画派领袖"的大哥。北楼画稿西厓镌刻,兄弟俩联手合碧,一气呵成。臂搁,笔筒、扇骨等一大批精美绝伦的竹刻艺术珍品问世。
对了,终于想起:购他的《刻竹小言》在先,再买《南浔金家》在后。此书为其外甥王世襄整理而成。不仅仅"整理",而且全书为王世襄的小行楷书。
民国时期,以他的竹刻手艺形成了一个丰满的文人朋友圈,与吴昌硕、张大千、吴待秋、启功等多有交集。所谓高人逸士,温文尔雅之也。便长寿。
从"伐竹须审竹龄,嫩者质地未坚,梳松不堪用,老者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以三年之竹为佳。"到"刻竹欲求精进,当有四多:多看、多刻、多学、多思也。"
金章:金家第三代,王世襄的母亲,曾留学英、法。著《濠梁知乐集》,取著名的濠梁之辩。暗合才女金章善画"金鱼"。谐音梗么。
"展卷引人濠梁想,乐哉安见我非鱼。
"谁曾想,若干年之后,金章之名又被她的儿子京城玩主王世襄掀起来的大浪,带出朵朵浪花。
王世襄:还用介绍么。不识王世襄,如何读余书?故省略之。
台湾支流:1949,金家第三代的"绍"字辈,以及第四代的"开"字辈,因当时的时局变故转迁至台湾。好在,在那边他们均也获得较大较好的发展。篇幅原因,不再赘述。
最后一个词条:金家一一
所谓"金"家,可能是刘家。宋、明时期,世居河南的刘家因事被罚受族刑。为躲避追杀,有一支子女就把刘(劉)字的"金"提取而为姓,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取劉字里的金字,如同"八大山人"取朱字里的"八",耷字中的"大"而埋名了朱元璋之"朱"姓。
又认为,金家有蒙古人血统。可见,族亲未必就画等号。五百年前是一家,倒是大有道理。
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家族可能会不期然地"突然"那么一下,一个拐点,几个节点,如个大旋涡的形成。不过,还有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又让人唏嘘。
这般的"小词典"书写法,合口味么。记得韩少功在先写过一本《马桥词典》。这篇算是模仿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