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来诠释意志力,证明人类的极限。如果把他身上的意志力抽去,剩下的也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成分。
他是曾国藩,为一个儒生的终极人生追求,立坚韧不拔之志,行脚踏实地之事,成脱胎换骨之圣。
曾国藩用实践证明,一个凡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自我磨砺,他的本领可以通天彻地,心胸可以海纳百川,气质可以仪态万方。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自己所不知的。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软弱,智慧不明,普通的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的比较充分。
立志自新
君子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入京为官。一入翰林院,曾国藩见到当时顶级的人才,多是气质不俗之士,来往辑让,清风逸气。
曾国藩发现他在翰林遇到的朋友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在家书中写道:”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韩范可学而至也,司马迁、韩愈这样的大学者亦可学而至也,程亦可学而至也“
进京后从见贤思齐到可学而至,他不断检讨自己,甚至对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的人生目标感到自惭形秽。由此进京第二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
儒学经典中的圣人达到了完美境界,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温馨无愧、不循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曾国藩的立志转变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而立志高远便是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坚持有恒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古往今来,立志者比比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凤毛麟角。曾国藩脚踏实地的实践了自己的志向,业因此与众不同。
他每天都进行”日课“,从起床到睡觉,一日之行都进行自我监督。每天都认真书写日记,细细会议检索自己一天的一切言行得失,发现不符合圣人要求的,就要甄别出来,深刻反省。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常出现停顿和倒退,而他一直秉承“有恒为作圣人之基”。读书时艺术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一句不通断不看下句,今日不同明日再读;练习书法时手愈拙,字愈丑,切莫可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
不急不怠
从来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曾国藩在立志自新之始,相当急于求成。他以为通过日课,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点,脱胎换骨成为圣贤之徒。数月之后,他发现事务可改,性情难变。
经过不断的失败,他发现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那么简单。嗜好有形,便于控制。性格的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因此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一功于一役。曾国藩也知道了,学做圣人是终身的事业。
师友夹持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恒矣。盖名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如果有人监督自己,战斗力可能就大不相同。曾国藩为了得到夹持,常将自己的日记送给益友阅读点评,以此交流心得体会。
而时至今日,吾辈学而进步,却少同道良师益友共勉之。而不出局凝聚了一批渴望成长的长期主义者,打造了一个成长践行平台,每周一篇,让成长有迹可循。
与我一起,不出局,就出彩。
参考资料: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岳麓书社 2018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