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阅读原文】
一个暴风雨之夜,你开着车经过公交站,站台上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等车,一个是浑身发抖的老人,必须尽快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最后一个则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车里只能坐下一个人,现在你要作出选择,带上谁?
选择至少三种,理由都充分。带上老人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带上医生,因为人都有知恩图报之心,带上梦中情人,因为人都有为自己谋取幸福的心。
其实无论你作出哪种选择都会留下遗憾,但在王阳明看来,倘若良知光明你做任何事时都不会留下遗憾,那么为什么这三种选择都不完美呢?
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无论做哪种选择,车里永远都有一个“我”,我不会下车。因为有“我”,所以我只能再带一个。
如果我没有“我”呢?也就是说为何不是我下车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我陪伴梦中情人一起等公交车?
显然,这是绝妙的办法,办法的玄机只是“有我”转换成“无我”而已,所谓“有我”就是一切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出发点,不可以放下“我”,正如你不肯下车,就不可能有完美答案一样。
【I 重述原文】
上文中我没有下车,纠结于哪种选择,纠结于不完美。我下车反而没有遗憾。那我为什么没有下车,可能有两种原因:1.自己意识不到需要下车,良知被蒙蔽2.自己知道应该下车,但是自己怕冷,知良知而不能去恶,此为执念,明知是恶而不为。
那针对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应该去开悟,去知善恶;第二种就要用良知去克掉执念,去知行合一。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处在大城市,很多人都有焦虑感,面临事业发展,面对个人成长,我们被众多知识、众多知识网红所裹狭。很多人喜马拉雅上订阅十几个内容,得到上几个内容,加入樊登读书会,参加熊猫书院,天天早起打卡,白天不错过任何一个社群聊天。因为加班错过了一场直播,就会自责烦恼。
这些知识真的有用嘛?这些知识我真的可以去实践嘛?我们明知道学不完,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
这也是内心的执念,想要内心平和,想要高效率,那就需要学会下车,学会用良知去掉内心的执念。
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有限高效的课程,选择去实践,忍住诱惑,一步一个台阶,做到知行合一。
【A1 联系过往经验】
上篇作业为了表达,我写了很多内容,A1中述说观点,A2中又强调观点,希望别人认可我的观点。虽然我感觉到内容略显冗肿,但是还是不想删,一为让别人多点认识我的观点,二为好不容易写的,删了可惜。(感谢脚步点出,在此感谢)
最近加入了RIA训练营,每天都写文章,写完之后发表出来。就会时不时点开简书,看看阅读量,有没有评论,到了八点钟,有些焦虑,希望尽快得到点评。过几分钟就看看微信,看有没有点评出来,过几分钟就看看简书,看看别人内容,反复阅读自己写的内容。
以上都是太关注“有我”,内心的执念,以自我为中心,忘却了其他,一直纠结于怎么还不点评,有没有人看?写的怎么样,要不要再改一下?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当下处于“无我”才能做其他,才能心无旁骛。
【A2 以后怎么做】
1.当有此执念时,我的良知告诉我,我要克掉。我要忍住,强迫自己去掉,就像此篇,我发出后,晚上10点后再去看,之前不去看点评和阅读量,以此也做一个实验。
2.第一个有些玄乎,如果自己都能自控了,那早成功了。当有此执念时,更多转移注意力,故意岔开,不把关注点放在此执念上。
3.计划安排满一些,让自己无暇顾及此执念,今天要跑步、工作、阅读、写文章,很忙,要安排好,把手机放远一些。
网友评论
i片段很难,可拆的方向也比较多,文中“倘若良知光明你做任何事时都不会留下遗憾”,这句话奠定了你拆书的基调,但是如何理解良知?光明?这个需要很多的阐述。另外“无我”和“有我”的理解,不同阅历会有不同解读。如果单从自己拆书,逻辑上讲的通。如果是现场拆书,很容易跑偏。
另外去善恶与信息爆炸结合有点说不通。去执念与贪多淹没到信息中还能讲的通。
A1主要关联了自己的执念,让自己回归初心,这点不错。但是太关注“有我”,忘却了“其他”,其他又是指什么呢?没有讲透。
A2看到A2才明白你的其他重要的指什么,如果能在A1中阐释由于过分执念,导致耽误了更优质的安排会更好。A2第一个比较具体。第二个更多转移注意力是如何衡量?如何做到?第三个更多计划是什么?读起来行动只有一个就是手机放远一点,那学习,跑步,写文章出现的意义何在,没时间,没频率,不具体怎么执行?
总体说来,勇气可嘉,我也很喜欢这个片段,但是拆的不够透彻,诠释的不够具体落地,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