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孩子们在准备期末考试,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考完试就放假而兴奋,也因为即将考试而紧张,老母亲也受她们感染,仿佛也回到童年跟着她们激动了一把。
可是听说考完试还要上课,孩子们的心情就不那么美好了,自从“减负”实施以来,不但没有减,教育环境反而变得更僵硬了。以小学为例,比如考完试还要上课,课间时间管理,每天依然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的延时服务……孩子们似乎被“军事化”管理了,老师和学生都如同机器,准时准点、分毫不差地为了所谓的“学习”而做机械运动。
就拿考完试还要上课这件事来说,上过学的我们都知道,盼着考试,盼着放假,上午考试,下午休息,或者考完试就回家,那种学校特有的属于学生的惊喜,如今都还能感受得到,可是现在的孩子呢,不但没有惊喜,更多的是扫兴。比如好不容易盼来的体育课,画画课,无情地被文化课老师占领,似乎成人都不会为孩子制造惊喜了,麻木了。
孩子们每天去上学都要做很多心理挣扎,想办法“装病”,延误,制造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七经常问我:“妈妈,你小时候喜欢上学吗?” 我每次都会说:“喜欢呀,我们小时候可喜欢去学校了,每天都想跟同学见面,我们一起疯,一起玩,放学了都不想回家。我们还不想放假呢,因为放假了就见不到同学了。”小七每次都投来羡慕的眼神。
作为八零后人,我们确实享受到了童年的快乐,虽然时代在变,可是人的心理需求不会变,不管是哪一代人,童年的美好都应该是以人为本,以适合人的环境来培养下一代。比如人的关系,情感,链接,都离不开培育的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情感教育却没有被继续保留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竞争,考核,制度,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了温度。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摆烂,八零后的我们,不知道摆烂的占比有多少,大概不会比之后的或近几年的人数多,因为我们八零后的教育环境是比较理想的,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没上学的孩子期望上学,上学的孩子不想放学,老师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学习的孩子继续深耕,学习不好的孩子也不会恐惧未来,学校里的每个人都自如、自洽,很少焦虑,每个人都有成为自己的潜质。
互联网是一台“照妖镜”,会照出每个年代的人文烙印,越往回走越会发现,人的情感在过去会显得更浓厚。都说如今的人戾气重,和我们的情感教育的缺失肯定也脱不了干系。
八零后经历了教育的美好时代,也同样经历了教育的“洗牌”,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背离自己曾经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的,不管曾经是学霸还是学渣,我们似乎都在被时代推着走,不敢有自己的思考,随波逐流,飘向谁也不知道的未来。
家庭教育是性格的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性格(人格)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当教育环境并没有给孩子提供适宜的发展方向,就只能家庭教育来尽量弥补。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的大环境,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功课,父母能做的,是不要把悲观情绪传递给孩子,不要制造家庭问题,要始终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也许会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乐观也会传染,父母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孩子一起修行人生这堂课。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始终会呼吁:希望我们能做好“人”的教育。
网友评论